1.怎样评价里根总统

2.现在的油价为什么会上涨的这么多。以后能下降吗?

3.为什么美国要抢伊拉克的石油!!!!!!!!!!!

4.里根改革的改革细则

5.关于美国石油出口

6.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对美国来说有哪些好处?

7.如何找到难题的最佳解决办法?

美国石油价格管制_美国石油价格管制情况

我们知道,美国做空一国经济具有两大法宝:高油价+美元。

一国经济发展离不开石油。

没有石油,工厂无法开工,汽车无法奔跑。

就拿中国来说,我们虽然是产油国,不过我们也是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

搞建筑离不开石油,我们每年也要从国外进口一定数量的石油。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欧佩克国家为了报复美国在第四次海湾战争中偏袒以色列,联合抬高国际油价。

美国趁机与沙特阿拉伯达成石油的美元结算机制,甚至要求沙特用赚来的美元购买美债。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美国是如何利用美元霸权来做空一国经济的。

起初,美国会使美元利率处于极低的水平,诱导本国资本到国外投资。

如有1000万美元被诱导出国,投资某发展中国家A国。

A国在1000万美元入驻之后,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很快又赚了300万美刀。

A国每年要拿出200万美元购买石油,用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必需品。

也就是说,美国国内就有了1000万—200万+300万=1100万美元的外汇储备。

对于A国而言,外汇储备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1000万的国外投资,一部分是100万自有资金。

很快,A国经济就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每年有稳定的出口与进口,即每年进口200万美元的石油,出口200万美元的商品。

但是,美国在本国经济状况根本无需加息的背景下,断然加息10%。

这样的话,投资A国的1000万美元不得不退出A国市场。

原因在于:美国加息10%,投资A国的1000万美元每年的净收益尚不足100万美元,收益覆盖不了资金成本。

其二、伴随全球许多国家美元离场,全球经济肯定变差,A国的出口产业自然会受到影响,美元资产无法获得稳定收益,也有迅速立场的需求。

于是,1000万美元离开A国,A国只剩下100万的外汇储备,同时每年需要拿出200万美元去购买石油。

A国需要拿出200万美元去石油,而自己只有100万的外汇储备。

这只会造成A国企业疯狂的用本国货币来兑换成美元,然后购买生产所必须的石油。

这样的话,A国货币兑美元会迅速贬值。

如果这个时候石油价格提高了,A国经济更会火上浇油,更会加剧A国输入性通胀水平。

若A国的汇率兑换政策处于管制状态,尚还可以抵挡一阵。但是随着对于美元的需求增大,A国很可能放开汇率管制,任由本国货币贬值。

如果A国的汇率兑换政策处于自由放任状态,情况就更糟糕。

在这个时候,美国一定会通过舆论向A国老百姓传递信息:A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了,该国货币肯定会贬值,这就是造成A国大量的老百姓疯狂挤兑美元。

为了防止A国老百姓来疯狂兑换美元,A国会选择加息。

加息的话会促使一部分缺乏石油,但是又买不到石油的企业破产并退出市场。

同样也会阻止国内的老百姓兑换美元,选择把本国货币存进银行获取高息。

而加息的副作用也很明显,这会误伤一些不需要石油来发展生产的行业。

由于A国持续的加息,这些行业会承受不起这种高息,最终破产清算。

这样的话,A国的经济就会陷入全面瘫痪的状态,遍地都是廉价的资产。

这时,美国会选择再次降息,让国内资金进入A国市场收割廉价资产。

美元资金会趁机进入关系到A国国计民生的行业,如银行、电力、航空、铁路等行业。

当然,如果这个过程不是太顺利的话,美国会选择让“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大被自己控制的国际组织给自己打配合。

美国会躲在幕后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如开放更多的市场,获得更多的特权等。

这就是美国利用石油+美元霸权控制一国经济的全过程。

怎样评价里根总统

卡特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卡特首先致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18年10月20日,他在电视广播中说:“我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灵丹妙药,任何人都没有”,“需要长期的治疗”。“我们所能取的办法,是一些局部性的补救措施。”在工资和物价政策上,卡特既不同于传统的凯恩斯理论,也有别于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实行自愿限制工资和物价的增长。19年7月,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高达13.4%。卡特在就任的头两年实行了两个阶段的反通货膨胀, 宣布自19年起全国各公司工资(含附加工资)增长最高限额在7%以下, 物价上涨幅度至少比16、17年的平均数低0.5%, 一旦通货膨胀率超过7%, 遵守合同的工人可获减税, 违背协议的要受制裁。由于它并不限制地租、销售利润和利息, 也不对所有企业都有约束力, 实际上受到严格限制的主要是工资。卡特虽三换白宫办公厅主持人, 也未奏效。19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上升到13.3%, 1980年4月17日,卡特在白宫宣布反膨胀宣告失败。其次,在社会方面, 卡特主张实行灾祸保险, 对享有待遇的人规定严格的工作条件, 提出更好地工作和收入,这一方案遭到了国会的拒绝。其三,为解决滞涨现象, 卡特在17年5月签署美国国会通过的《减税和简化手续申请法》,要求在19年底前减税342亿美元。18年11月8日签署了参、众两院分别通过的减税187亿美元的法案,其中在19年削减个人所得税130亿美元,85%属于年收入15 000美元以上的人、公司及资本收益税削减57亿美元。卡特的税制改革是美国战后第三次较大规模的减税行动,这种减税是主要有利于富人集团的举措,有人认为这是“共和党的提案, 贴上民主党的标签”。2.卡特的反能源危机政策70年代美国能源危机愈演愈烈, 美国石油消费量猛增。依靠进口石油的消费,由13年的35%到17年的50%。10年进口石油只有11.57亿桶,到17年猛增到31.03亿桶。美国石油消费量猛增的原因在于:

其一,工业能源结构的变化,1950年石油占有36.2%,19年上升到50%。

其二,居民消费方式发生变化,10年美国职工乘汽车上班的占77.7%,住宅和工商建筑用油也惊人地发展。

其三,能源消费上存在严重的浪费,每个家庭的平均耗电量超过西欧、日本。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在13年石油危机的五年之后,美国仍然是一个大手大脚的能源消耗者和能源挥霍者。”“高速公路上,大多数驾车者都对55英里(合88.5公里)时速限制嗤之以鼻。在住宅和办公室中,空气调节设备一年四季都在开动,春夏秋冬始终保持着华氏75度(摄氏24度)左右的室温。”“在这个由燃料造就天堂里,仅一天之中,所耗费的石油的油桶,如果首尾相接地起来,就可以围绕地球半周,从纽约一直延伸到印度的加尔各答。”12-13年美国曾发生两次能源危机,16年冬、18年夏、冬又发生了能源短缺。为解决能源短缺, 卡特取了开源节流兼顾的能源政策,17年4月,卡特提出了第一阶段能源,经过18个月的讨价还价, 国会才于18年10月15日批准了一个折衷的方案。这是一个由五个能源法案组成的一揽子, 规定分阶段取消对天然气价格的控制; 鼓励以煤代替油和天然气; 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者减税; 改革用电收费标准; 鼓励其它节能措施。19年4月5日,卡特发表第二阶段能源,宣布将分阶段到1981年10月取消对石油价格的管制,并要求国会通过一项征收57%的超额利润暴利税,用以研制发展新能源,补助公共交通和帮助低收入家庭设立能源基金。这一由于国会拒绝批准而搁浅。19年7月15日,卡特发表广播讲话,提出解决能源问题的六点纲领,这一兼顾了开源节流两个方面。7月16`日,卡特在堪萨斯城发表能源讲话,重申第二阶段能源,强调为开发新能源需要耗资1 400亿美元,这笔钱“必须全部来自对石油工业征收的暴利税”,“要求石油工业给予合作,如果它们不情愿合作,我将毫不犹豫地石油我拥有的权力,要各石油公司满足我们国家的基本能源需要。”7月17日,白宫宣布内阁全体成员向总体集体辞职,第一夫人手下的工作人员也向第一夫人集体辞职,这在美国历史上的罕见的,反映了能源危机的严重和卡特改革能源政策的决心。1980年3月13和17日,国会众、参两院分别通过了修正了的卡特提出的石油暴利税, 4月2日,卡特签署了这一法案,法案规定向石油公司征收50%的石油暴利税, 以便在10年内集资2 273亿美元, 用于解决能源开发的经费。5月国会还通过了发展合成燃料法案。此外,卡特还修建地下战略储备石油基地, 调整对中东的政策, 寻找新的进口能源国。卡特的能源政策虽不能应急, 也难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 但是, 为80年代美国能源危机的缓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并且提供了调整能源结构和布局的宝贵经验。整个说来, 卡特的经济政策反映了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面临危机,和探索应付结构性危机的新政策。结构性经济危机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独霸地位。卡特试图解决经济滞胀难题的努力, 虽然当时收效甚微,但是为却里根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他身为民主党的总统, 却不固守传统的“新政式”的模式,可谓民主党人中的中间路线体现者。

现在的油价为什么会上涨的这么多。以后能下降吗?

里根的确是美国一位总统。他是当选时年龄最大而且最长寿的总统;他也打破了“凡在双十年当选的总统必丧生于任上”的死亡宿命。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创立了“里根经济学”。笔者驻美期间,美国人特别是共和党人谈起里根大都赞美有加,认为他是美国“标志性人物”。按中国的传统道德标准,应该为“死者讳”,但实事求是,全面评价里根才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后人。

扩展资料:

不同人眼中的里根

里根去世后,一位俄国资深历史学者指出,俄国人对里根的看法是矛盾的,人们认为里根是“一位不太好打交道的人”。只有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称里根是一位“伟大的总统”。他对里根先生的逝世感到非常悲伤。

基辛格在其《大外交》 一书中曾多次提到里根,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里根的表现令人咋舌,无懈可击。就学术界观察家而言,则几乎是不可理解。里根对历史几乎一无所知,而他所知道的一小部分,也被他东挪西借,支持他坚定的偏见。当你和里根谈话时,有时会想到:为什么有人认为他应该当州长,甚至是总统。但是,身为历史学家,必须说明的是,这样一位才智平庸的人何以能主宰加州八年,之后又主宰白宫政务。”

和布什一样,里根在阿拉伯世界也不得人心。里根极端亲以色列。1983年,贝鲁特美军营地发生自杀式袭击,造成241名美军丧生,震动美国朝野。里根不得不把美国海军陆战队撤出了贝鲁特。他去世后,以色列总理沙龙的办公室发表的声明说,里根总统是以色列的朋友。他当政期间,以色列同美国的关系建立在相互理解与合作的基础之上。

参考资料:

凤凰网—尼克松评价里根:可怕 让人觉得不舒服

为什么美国要抢伊拉克的石油!!!!!!!!!!!

油价将来肯定会降,但是要降低到以前的价格,就不可能了。

我们来看一下上涨的原因,首先,国际油价虽然没有到前期140美元/桶的高点,但也一直在涨,现在基本在80美元/桶左右。主要还是因为这两年美元超发,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包括煤炭等价格飙涨,也带动了石油的上涨。

其次,石油属于不可再生,但又属于用途极广的战略和原材料,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增强,也会推动石油的紧缺。

但是,油价不可能一直上涨,这是因为,首先,国际欧佩克组织属于专门来调节石油的供需和生产的,如果油价过高,将导致国际经济的减缓,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会加大石油的生产,这也会导致油价的下跌。其次,美国每年有收紧货币政策预期,到时候也会导致油价下跌。最后,还是因为疫情,会导致全球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间接促进油价的下跌。

所以,油价预计很快就会到达高位,然后就会震荡回落。

里根改革的改革细则

伊拉克未来的可能会与美国签订一个协定,将伊拉克的石油交给一个表面上中立的信托机构,这个信托机构对伊拉克石油的开、销售等进行全程控制,生产多少、价格如何都由这个机构来控制,伊拉克只获得石油信托收入的一部分,伊拉克要花多少钱、还多少债都由信托机构来管理。美国也可能会明确规定伊拉克未来石油的用途,比如战争赔款、战争费用、食品支出等。也是说伊拉克的所有财政收入都要通过这个信托机构来获得,这意味伊拉克的国家财政主权没有了。 如果美国独占了伊拉克的石油,如果进而再控制中东石油,就扼住了整个世界的能源喉咙,进而造成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分裂。美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拿到价格极其低廉的石油,可以不受世界石油市场上价格起伏的影响,做到独善其身,即美国所控制的石油市场是一个价格,世界石油市场又是一个价格。反过来美国还可以影响世界石油市场价格,从中渔利,在推动石油价格的涨落中对别的国家造成伤害。 孙宏 美伊战争的火药味儿已越来越浓。全世界反战浪潮也未能动摇美国武力解决伊拉克的决心。对于这场战争的实质,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美国要占有伊拉克丰富的石油。战后,美国会玩弄不同手腕来主导、控制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这不仅会剥夺伊拉克的经济主权,也使美国借机获得大量的战争红利,甚至会分裂目前基本统一的世界石油市场,变成美国主导下的双重价格机制,这是国际社不愿意看到的。 美国占有伊拉克石油可能实施的三种方式 主持人:美国攻打伊拉克已经剑在弦上。目前,国内外的许多分析人士都认为美国“倒萨”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占有伊拉克的石油。面对储量居世界第二的伊拉克石油,美国战后可能有几种占有方式? 房宁:这次美国出兵攻打伊拉克的本质是要独占伊拉克丰富的石油。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出枪出人,由当时所谓的解放科威特多国联盟来买单。这一次美国独干,或者说是以美国为主来行动,我相信美国还是不会支付战争开支。美国占有伊石油的具体形式上可以做些猜想和分析,但实质是美国在战后要用伊拉克的石油来为战争买单,而且还要获得更多政治、经济、军事收益,这是没有疑问的。 我认为,美国占有伊拉克石油的可能方式有三种:一是以直接战争赔款的方式。现在美国仅调兵遣将一项就花了二十几亿美元,每天军费开支惊人,战争中还有更大的开支,这些都是美国的战争成本,显然美国和英国不会承担这些成本和风险。美国取胜后,可能会要求伊拉克赔偿战争损失,而伊拉克被打得一团糟,只剩下石油,只有让美国无偿开石油来补偿,这实际是战争赔款。如果外界因素在道义上制约不住美国,其可能会直接取战争赔款的方式,即对伊拉克实行军事管制。也可能取其他某种形式,只不过比军事管制做得好看一点。但无论什么方式,实质都是战争赔款。 二是国际机构托管。导致这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大国间的力量角逐,这要看世界上的主要大国能不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插手进去。现在法、德、俄等国都不敢直接对抗美国,他们对解决伊拉克问题并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异议,不同的只是时间和方式。如果大国的势力经过角逐能够插手到伊拉克的重建中,这种局面将导致美国用国际机构托管的方式来接管伊拉克的石油,当然也是由美国主导的。 三是通过伊拉克未来对伊石油实行特许经营的办法,形式上给别的国家也分一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会多给美国石油公司一些合同,实际上也是使石油流向美国。只是这样做相对文明一些罢了。 这三种方式都有可能,主要看外部制约力量的大小。战后伊拉克重建中如果完全缺乏制约,美国甚至可以违反国际法来无偿开伊拉克的石油。可能在初期两三年里,美国要对伊拉克实行军事管制,然后通过某种协议让伊拉克接受战争赔款。不管取哪种办法,本质上都是美国霸占伊拉克廉价的石油。 目前,全世界的反战浪潮仍在继续,法、德、俄、中以及阿拉伯世界都在为和平解决伊拉克危机做着努力,这些对美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我认为,这不足以制约美国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的决心。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一个大国如果面临涉及生死攸关的利益时,会抛弃一切考虑,不惜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现在解决伊拉克问题和独占伊拉克石油,对美国实现独霸世界的战略格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赵英:美国要占有伊拉克的石油,在具体方式上首先会考虑其能力和技术的问题。美国在油田接管技术方面已经很成熟,美国的大石油公司对管理石油、开销售等很有经验,美国对战后的管理也有一套很完整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我想美国已经细致地考虑了

关于美国石油出口

当里根就任后,他先必须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当时美国经济面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将使得经济相当难以预料)以及20%的银行利率(使得大多数人难以抵押),将近8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劳工的平均时薪比起5年前下降了5%,而联邦征收的个人税率平均则高达67%。国债则将近1万亿元。里根在经济上被视为是自由意志主义者,他主张减税、缩小规模、减少对商业的管制,但当时没有人清楚他要如何进行,也不确定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会不会支持他。

1981年的夏季,联邦机场的大量航管人员由于薪资问题和工作环境的争议,由飞航管制员工会(PATCO)领导发起了违法的罢工。里根依照事先声明的警告,开除了所有参与罢工的航管人员。由于这个工会是80年大选中少数支持里根的两个工会当中的一个,里根这项动作在政治上引起宣然大波。

里根第一届任期的主要目标便是复苏美国的经济,当时美国经济处于所谓的滞胀(停滞的经济发展和高通货膨胀)。里根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对石油价格的控制,以恢复国内在石油生产和探测上的市场动力。[5] 为了解决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里根支持了联邦储备系统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以戏剧性提升银行利率来达成减缩货币供应量目标的。经济学家米尔顿·佛利民描述当时里根了解到“若要成功遏止通货膨胀,金融的管制和短暂的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的”。里根利用紧缩货币供应配合全面减税的方法来刺激商业的投资(依据里根的说法:“芝加哥经济学派、供应面经济学,随便你怎么称呼它。我注意到有些人甚至称它为里根经济学,直到它开始生效为止…”)。里根的对手嘲笑这是“巫毒经济”、“涓滴效应”、和“里根经济学”,但里根成功的展开全面的减税。 为了终结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的供应,使美国经济在1981年7月开始急剧的衰退,并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8]。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年-1982年的衰退后,于1983年开始戏剧性的经济复苏,里根主张减税帮助了经济的复苏、制造了更多工作机会,最终将使联邦获得更多税收,从1980年代初的每年5,170亿美元大幅提升至超过1万亿美元。而里根新的军事战略增加了大量军事预算,则导致联邦的预算赤字达到前所未见的地步。一些批评家则认为,这种将预算大幅军事产业的政策事实上属于古典的凯因斯经济学,并认为接踵而来的经济成长并非减税造成的,而是大幅度支出的结果。

当时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则反对里根如此减缩社会和其他国内的支出。

由于警觉到社会开支的增长,里根指派了阿伦·格林斯潘领导社会改革,拟出了减缓社会支出的。随著年龄的增长,从社会取得的津贴也会随之缓慢增长(也配合著逐渐增长的国民平均寿命),使这套制度在接下来50-70年内不会超出的负担能力。这套也借著提升社会的工资税比率来增加的税收。

为了解决预算赤字,里根大量由国内和国外国债,到里根第二届任期时民间所持有的国债已经从1980年占GDP的26%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41%,是从1963年以来最高的纪录。在1988年国债总计2.6万亿美元,向国外的借债总额超过了国内,美国也从原本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借债国。

里根的经济政策拉大了贫富间的差距;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被同性恋权利运动及其他人批评没有迅速处理当时崛起的HIV-艾滋病。白宫在1982年10月第一次讨论起这种疾病;里根则在1985年的记者会上第一次公开讨论处里这疾病的措施。

尽管遭受批评,里根在任内支出了570亿美元以对抗HIV和艾滋病,大多数资金都至美国国家卫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在HIV和艾滋病研究上的于1983年增加了450%、年增加了134%、85年增加了99%、和86年增加了148%。在1985年9月里根说道:“包括我们在86年的预算,我们已经超过5亿元在艾滋病的研究上,我确定其他医学团体也在同步进行这些研究。我们今年有1亿元预算,明年将会有1.26亿元,所以这是我们放在第一优先的问题。这场疾病的严重性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必须找出疾病的原因。”到1986年里根已经大笔经费在艾滋病的预防和研究上,并宣称艾滋病“是我们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的公共卫生上排在第一优先的疾病。”

里根也在另一场有关艾滋病的少见争论里扮演重要角色。美国研究员罗伯特·加罗(Robert Gallo)与法国科学家路克·蒙塔尼埃(Luc Montagnier)都宣称是自己发现了人类免疫不全的(HIV),并各自为其命名,这场争论最后终于由里根和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谈判达成共识,让两人和其团队在名称上都占有同样的功劳。这次相当的罕见,忽视了在科学上命名的根据,也是第一次在生物学上的争论竟上升到政治的层次。显然的,蒙塔尼埃和里根了解到两个大国不该为了这个议题而产生争执。 里根强烈反对堕胎,他出版了Abortion and the Conscience of a Nation一书,书中他指责堕胎是对生命的不敬。许多保守主义的激进份子认为里根是历史上最拥护生命权(Pro-life)的总统。不过,两个由他指派的最高法院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Sandra Day O'Connor)和安东尼·肯尼迪(Anthony Kennedy)在罗对伟德案(Roe v. Wade)中投票判定反堕胎的法令违反了宪法。在里根身为州长时,也将自由堕胎的权利写入加州法令中。

虽然里根的第二届任期最显著的是外交上的政策,但他也主导了许多重要的国内法案。在1982年,里根签署法案使1965年的选举权法(Voting Rights Act)得以延长25年期限—尽管在1980年的选战中他曾经反对延期[9]。这项法案保护了盲人、残障者、和文盲的投票权。

其他重要的法案还包括1986年的税赋改革法令,和1988年的公民自由法案—包含了对二战中被拘留的日裔美国人的赔偿。里根也立法授权对牵扯至的谋杀行为判处。

米尔顿·佛利民提出了里根任内每年联邦公文(Federal Register,纪录了联邦每年发布的法规与管制公文)的数量来说明里根反对管制的政策走向[6]。自从1960年代以来,每位总统每年的联邦公文数都持续增加,但在里根上任后发出的联邦公文急遽减少,证明了里根对管制的反对态度。联邦公文的数量在里根任内都只维持小幅度增长,直到里根离任为止才又开始大量增加。 里根与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进行一对一会谈。里根是第一位主张共产主义将会垮台的世界***。在1983年3月3日他说道:“我相信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可悲而怪异的一页—仍在进行中的最后一页。”当时西方对苏联的主流看法是,苏联新的一批世代即将来临,而西方世界必然要跟他们合作。但里根则主张苏联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他打算借由切断苏联与西方的科技交流来使这种危机加大。认为苏联最恶劣的是“与人类历史的潮流相背,抹灭其人民的自由和尊严。”

美国学者对冷战结束的正统观点是这样的“由于自由和民主的西方国家持续的在军事地位上、意识形态的动力上和经济系统上保持优势,最终导致苏联的投降和冷战的结束。这些因素显露了共产主义在道德上的非法性并突出了其经济上的停滞。”(Salla and Summy,p 3)这种观点都能被共和党(强调里根扮演的角色)和民主党(强调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和卡特长期以来的围堵政策)所接受。这种看法也被东欧国家所广泛接受。举例而言波兰团结工会的***列赫·瓦文萨(Lech Walesa)在2004年时便说:“当谈到罗纳里根时,我必须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谈他、我们在波兰的人都会以我们的角度来谈论他。为什么?因为我们所得到的自由是他给予的。”西德的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则说:“他的出现是这个世界的。在里根呼吁戈尔巴乔夫推倒柏林墙后的2年,柏林墙就真的倒了,而11个月后德国便统一了。”爱尔兰首相伯蒂·埃亨(Bertie Ahern)说:“里根总统是共产主义的坚定抵抗者,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终结了共产主义以及二战后欧洲的分裂”后来于1989年成为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瓦茨拉夫·哈维尔说道:“他是个抱持著坚定原则的人,毫无疑问是他促使了共产主义的垮台。”

里根选择强硬地与苏联直接对抗,而不像前几位总统如理查德·尼克松、杰拉尔德·福特、吉米·卡特取缓和政策。在设苏联已经没有能力比美国更多军事预算的情况下,展开了新一波的军备竞赛,他努力使冷战在经济上和表面上激烈化。 里根以“唯有实力才能获致和平”为名的政策进行大规模扩军,这个名称是为了对照西奥多·罗斯福的强硬外交政策和他的名言“说话温和,手持大棒(意味军事实力)”。里根新设立的对苏政策以赢得冷战为最终目标,这个战略被命名为NSDD-32(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s Directive),这个战略概述了里根在三个战在线对抗苏联:经济上—减少苏联获取高科技技术的机会并减少其,包括压低苏联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值;军事上—增加美国的军事支出以巩固美国在谈判上的立场并迫使苏联转移更多经济至军事用途上;处理,从阿富汗的反苏联游击队,到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这同时也被索罗斯和教廷所支持)。里根并提出了主动战略防御,称之为“星际大战”,以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导弹防御网。这通常被美国以外的国家视为是一种威胁,因为它将可能抵销苏联对美国“保证互相毁灭”的能力—理论上将能使美国发起核战的第一击而躲过接下来的苏联反击;由于感受到可能因此失去军备竞赛中的平衡地位以及世界的战略根基,苏联的***和人民对于情势越来越沮丧。在1986年10月里根与苏联***戈尔巴乔夫在冰岛会面,会中戈尔巴乔夫急切的希望美国取消这种防御的、同时也是攻击性的导弹防御网。在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在新当选的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Vytautas Landsbergis)总统领导下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其余的苏联加盟国也在1991年陆续宣布独立,苏联于是正式瓦解。玛格利特·撒切尔对此描述道:“里根不开一枪便赢得了冷战。”

里根主张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了;快速电脑化的经济、高科技的技术是主要力量,但苏联在这方面远远落后,甚至连韩国的高科技也超越了它,而且一年比一年的落后。里根进一步禁止美国和盟国对苏联输出高科技技术,使苏联处境更为恶劣。有一段时间当石油价位极高时,这种落后由于苏联输出了大量石油而得以掩盖,但这个优点在1980年代初期也丧失了。要和西方国家进行经济竞赛显然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戈尔巴乔夫开始了这次改革,他期望新政策中的开放性(glasnost)和新思维(perestroika)能够重新复兴苏联经济,但这些改革却得不到解决的方法、反而产生更多对苏联体制的不满。里根的大规模扩军行动和他强硬的反苏言论,造成苏联在1983年北约的例行演习(Able Archer 83)中产生近乎恐慌的反应,虽然这次核战的危机随著演习结束而迅速平息,但这次演习也显示了里根的强硬态度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一些历史学家如Beth B. Fischer在他所著的The Reagan Reversal里主张这次危机对里根的政策有著深远影响,使得他的对苏态度从直接对抗转变为和睦友好的政策。

在欧洲国家***当中,他最主要的同盟国、同时也是他要好的朋友是英国首相玛格利特·撒切尔,撒切尔也支持里根对苏联的威慑态度。尽管里根与苏联签订了限武条约如中程核子武器条约(INF)和裁减战略武器谈判(START I),里根依然进行著星际大战,部署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导弹防御网,以环绕地球的军事卫星来拦截导弹,使美国能在核子大战中不受损伤。批评家认为这项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违背了反弹道导弹的条约,支持者则认为这项能迫使苏联投入更多无法负担的军事支出。事实上,苏联也曾尝试著自行建立起一套类似的系统,或至少同时经由限武条约来减缓与美国间的军事差距。最后苏联在后者上表现的较为成功,由于试著追上美国的军事和研究开发经费(不只是星际大战系统)而严重损害了原本已经不稳固的苏联经济,这也被认为是导致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里根强硬对抗黎巴嫩的(Hezbollah)恐怖团体,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开始美国公民并攻击平民目标。里根也强硬对抗在西岸地区和加萨走廊的巴勒斯坦恐怖份子。较具争议性的是里根将萨尔瓦多的FMLN和洪都拉斯的游击队战士也视为恐怖份子。他也将南非反种族隔离制度的武装派系非洲之矛(Umkhonto we Sizwe)视为是恐怖份子组织。

里根在任期中对于萨尔瓦多右翼的支援相当具争议性,因为他担心FMLN可能会在萨尔瓦多内战中获胜。这场战争导致75,000人死亡、8,000人失踪和一百万人无家可归。不过里根原先所保证的民主选举进程也获得一部分成功。

在联合国下令于黎巴嫩进行限期的多国部队托管后,800名美军陆战队被派遣至贝鲁特以撤离巴解部队。在1982年9月16日于贝鲁特发生了萨布拉-夏蒂拉大***(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造成数百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后,里根组织一支新的多国部队。在积极的外交行动后终于达成了黎巴嫩与以色列间的和平协议。不久后美军部队开始撤离,但却在1983年11月23日发生了汽车对美军军营的攻击,造成多达241名陆战队队员阵亡。里根称那天是他的总统任期和生涯里最悲伤的一天。

小岛国家格林纳达于1983年发生了共产,里根迅速命令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推翻了新成立的共产。 在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中,美国最初保持中立,后来逐渐牵涉其中。有时候美国同时支持两方,但主要是支持伊拉克,因为美国认为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比起伊朗***霍梅尼对于区域安全的威胁性较小。亨利·基辛格指当时美国的政策是“不能让任何一方输”。美国担心若是伊朗胜利会鼓舞阿拉伯国家中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派,将可能导致非宗教的被推翻、进而危及西方国家在当地的公司,如沙特阿拉伯、约旦和科威特等地。最初伊拉克的军事胜利后战局开始倒转,1982年伊朗可能获得胜利,美国这时试图切断伊朗取得武器的门路(但稍后又开始船运武器给伊朗而导致了伊朗门)。美国也提供伊拉克的军事许多情报资讯和金融上的支援。美国也允许了一些能够被用作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军商两用货品”船运至伊拉克,伊拉克以农业用品、医疗研究和平民用途等名义进口这些货品,却被侯赛因用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

在支援伊拉克的同时,里根也秘密的进行军武贩卖以资助在尼加拉瓜的反游击队,这导致了伊朗门丑闻。里根公开承认他对这项秘密并不知情,并迅速召集美国独立检察官办公室(Office of the Independent Counsel)进行调查。最后10名里根的幕僚被判罪而被迫辞职。里根的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Caspar Weinberger)被控告作出伪证,最后在审判开始前一天取得了乔治·H·W·布什的特赦。历史学家在2006年提出的一份报告将伊朗门列为犯过的最严重错误中排名第9的。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对美国来说有哪些好处?

美国成为石油产品净出口国,并不一定就表明美国在走下坡路,当经济不景气肯定是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之一。我们还应该考虑美国国内能源形势的新变化。

由于美国经济是传统的面向世界市场的开放型经济,当自给有余时大量出口;在国内石油不能满足供应且总体成本越来越高时,就大规模地将投资和经营向国外转移,以获得利润并满足国内供给。这就是你所谓的下坡路。

美国成为石油产品净出口国,直接反映了美国能源供应格局发生了变化,间接反映了美国能源消费格局的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很大程度上与经济、技术有关。由于基础设施完善,加上多数气田离用户并不太远,美国天然气的利用率较高。同时,美国把减少对国外石油依赖相当大的期望寄予石油替代品上。早在2006 年的国情咨文中就强调了这一点。“摆脱对石油依赖的最好方法是依靠科学技术?通过开展乙醇、燃煤电厂、太阳能、风能技术以及核能领域的研究。这也侧面说明不是战略武器的唯一形式,科学技术也能提供战略武器。

美国国内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仍然放慢,对石油产品需求不足,必然影响美国对石油产品的消耗,降低了石油的进口。同时,美国炼厂剩余的炼油产能只能进一步地依赖出口市场,这样必然会对世界能源市场供应产生影响。当然,美国目前的出口状况仅反映了美国短期的能源市场变化。未来15年到20 年,美国的原油处于净进口国量地位,这一根本格局仍将难以得到改变。美国的石油消费量很大,而其国内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量。

受影响是肯定的,但是否落空短期内还不好判断。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想通过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进而控制东石油以及中东石油运输线。满足自身的石油需要,还主导了国际石油价格。美国控制中东石油,就是想把欧盟、日本等盟国的能源需控在自己手上,然后可以抑制它们的经济发展,以保住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利用伊拉克战争打击欧元,以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

我国高调支持欧元低位一方面是希望欧元能与美元抗衡,同时希望加强中国同欧盟国的合作。

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打破了美国伊拉克战争的利好局势。此次危机已波及全球,并且对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影响极其严重,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世界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次危机;从影响的深度来看,已造成三大经济体相继陷入衰退,并且预计衰退将持续。从发生的原因来看,这是第一次源自金融体系内部的危机,由于金融体系发挥市场融资的作用,此次对于金融体系的摧毁性打击,将导致市场化融资和信用体系的重新建立;危机将重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全球话语权之争,世界经济、政治、金融、货币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如何找到难题的最佳解决办法?

美元做为世界货币,对美国来说货币可以为经济服务,成为最大债务国还可以发行债券为经济服务.这次经济危机美国发行债券中国买单.

维持美元体系对与美国维持经济霸权有非常重要作用,目前来说可以缓解美国经济下滑,他国为美国经济危机买单!

本国货币为世界货币对本国来说在世界上有更多的话语权从而为本国经济服务!

美元贬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美元贬值将直接促成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给全球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历史经验表明,原油价格和黄金(218.75,-0.73,-0.33%,吧)价格均与美元汇率逆向而动。由于美元仍然是国际石油交易中的垄断性计价货币,美元贬值导致了产油国的石油收入下降,这种情况下,产油国一方面在油价攀升的同时依然限产保价,从而进一步抬高石油价格;另一方面为推进投资多元化,抛售美元资产而置换其他资产,从而加剧了美元贬值。黄金历来是人们对抗通货膨胀和国际储备货币贬值的强有力工具。黄金价格飙升时期,往往是通胀压力加剧,或者美元大幅贬值时期。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会带动其他产品价格的上涨。比如,石油价格的上涨带来了各国开发生物燃料的热潮,随着玉米(1760,16.00,0.92%,吧)等作物被用于生产乙醇,玉米的价格不断提高,导致了靠以玉米为饲料的牲畜价格提高。大量耕地被用于种植玉米,使得种植其他农产物的耕地面积减少,于是推动了全球粮食价格的上涨。

美元贬值和汇率波动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外汇交易、汇率形成、债券发行、金融资产定价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美元持续贬值、波动频繁,首先会直接导致外汇市场交易增加和各种货币之间汇率关系的频繁调整,加剧了外汇市场的动荡;其次,美元贬值会造成美元计价资产与其他币种计价资产相对价值的变化,投资者将因此对不同币种计价资产价值和收益率进行重估,并相应地调整金融资产投资组合,从而导致金融投机交易增加和资金的无序流动,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再次,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取的降低利率和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法使得全球市场上原本已经泛滥成灾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加,投机资本规模不减反增,全球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继续增加。

美元贬值对发达的经济体国家出口贸易有不利影响,可能触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比如说,美元贬值意味着欧元对美元持续升值,欧元国家的商品出口竞争力将受到影响。欧洲两家主要航空航天制造集团,达索航空公司和EADS也因为美元贬值使得其以欧元结算的生产成本上升,以美元售出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宣布将把旗下部分流水线迁至以美元为主要货币的地区进行生产,以削减劳资开支,缓解因欧元对美元升值带来的成本增长压力,从而改变美元不断贬值带来的不利境地。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也不无担心地认为,如果不取措施解决美元贬值引起的汇率问题,可能引发“经济战”。特别是对美国国内市场依赖比较大的企业将面临沉重的打击,日本丰田汽车的股价在美元持续贬值的预期下曾跌到了14个月以来的最低价位。

美元贬值将给新兴经济体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首先,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损失就是外汇储备缩水。由于长期对美国贸易顺差,新兴经济体积累了大量的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外汇储备。美元贬值就意味着它们财富的“蒸发”。其次,美元贬值也意味着新兴经济体长期依赖出口发展经济的模式不再可行。由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经济体都彼此联系在一起而无法“脱钩”。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美国消费需求的降低会使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减少、增长放缓。再次,美元贬值将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向新兴经济体寻找投资洼地。大量的外资流入将推动新兴经济体国内资产价格的飙升,滋生经济泡沫。而当美国经济复苏,美元不断走强的时候,资金又会大量从新兴经济体撤出流入美国;由于新兴经济体缺少完善的金融监管系统,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较弱,当大量资金撤出时,便会导致经济泡沫破灭,引发金融危机。

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美元贬值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及宏观调控的难度。尽管从2005年7月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到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累积幅度超过了10%。但是,由于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大幅度贬值,而人民币的汇率又主要是取盯住美元的政策,所以相对于欧元、英镑等主要货币而言,人民币则出现了贬值。包括欧盟、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承担美元贬值带来的一些后果。近期人民币加快了升值步伐,美元贬值毫无疑问成了“重要的推手”。

其次,美联储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对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形成掣肘。一旦美国GDP骤然减速或者房地产市场加速下滑,那么美联储可能连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这将造成大量短期资本流出美国,而中国正是这些资本的理想目的地。而中国当前处于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上涨的状况,理想的政策是提高人民币存利率。而一旦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利率,就会造成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息差进一步缩小或倒挂的局面,引来更多的资本流入。中美息差的缩小或倒挂也会给人民币汇率造成升值压力。

美元贬值将对中国的出口构成严峻的考验。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加大,汇率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将逐渐显露。此外,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特别是从2007年7月起降低了很多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直接压缩了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最近两年,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增加,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在本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2008年的出口前景不容乐观。考虑到2007年前三个季度中,净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率约为40%。如果出口萎缩,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严重的影响。

从美国政策调整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来看,历史上,发达国家加息往往会造成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回流,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形成负面冲击。但是这一现象不会发生在目前的中国,当前大量“热钱”流入中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套取中美息差,而是冲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高收益率而来。因此中美息差的缩小或扩大并不会显著影响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格局。另一方面,如果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大幅升值,由此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可能会推高中国资产价格,加剧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股票市场价格上涨主要是内源性而非外生性的,流入中国的外资也大多是股权性的对冲基金,而非外债。因此无论是美元降息还是美元贬值都不会改变中国资本市场的内在周期。但这一切均是以中国仍然坚持严格的资本管制为前提的,如果贸然开放资本账户,使得投机资本可以自由进出,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国内资本市场上将立刻“草木皆兵”。

在美元贬值的外力下,人民币不断升值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改变中国经济内外失衡有积极作用。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中美贸易的互补性很强,中美贸易顺差的局面一时很难逆转,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存在。这需要两国高层不断加强谈判磋商。同时,尽管错过了人民币升值的最佳时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能停下来。

中国应该不断完善金融系统,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犹太商人素以守约守法著称,这很为人称道。在实际经营活动中,犹太商人同样也会遇到种种法律规则与经营目标发生冲突形成两难的情境,但同一些喜好偏执于一端的他族商人不同,犹太商人的基本策略是化两难为两全。

犹太人自己有这么一个笑话,也许可以作为犹太商人这一策略的幽默解说,虽然其中并没有出现商人。以色列的住房问题很严重,几个德裔犹太人只好将一个报废的火车车厢作临时住舍。有一个晚上,几个德裔犹太人穿着睡衣,在寒风中颤抖不已地来回推着车厢。一个本地犹太人不解地问:“你们到底在干什么?”

“因为有人要上厕所,”推车人耐心地说明,“车厢里写着:停车时禁止使用厕所。所以,我们才不停地推动车厢。”

凡乘过长途火车的读者,想必都有机会看到这一条规定。其意图何在,大家也都清楚。现在既然车厢已经成为固定居所,此规定作为列车运行中的规定理当自然失效,虽然在保障“住宅”周围的环境卫生中还有必要遵守,可是这几个德裔犹太人(犹太人中法律观念最强的,也许就是德裔犹太人)却不知变通,死守规定,弄得两头不讨好:人冻得要命,环境卫生仍没搞好。

这是对笑话的一般理解。

然而,要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事情就完全不是一个“迂腐”问题,反倒是“变通”的表现了。

这几个犹太人是寄居在火车车厢之中的,就像犹太商人长期寄居在其他民族的社会中一样。这条规定是铁路主管部门制定的,无论其是否有效,应由列车车厢的所有人或铁路主管部门宣布,这几个犹太人没有立法的权力,自然也没有废除某项法律的权力。说实在的,犹太商人在各自所在国中,经常也要面临这类原该自然废弃但偏偏还实际起着“作用”的法律或约定俗成的规矩,要是他们也经常越俎代庖地宣布予以废除或犯规不已,带来的恐怕远不止“环境卫生”的问题了。

规定既然不能废除,用厕所又在情理之中,聪明的德裔;犹太人就想出了让列车“动起来”的点子;只要车厢一动,规定便从其本意上不适用了,无须再由任何人来废除,既然铁路主管部门从未规定是否允许人力推车,他们当可自行决定。而就在他们几个人的瑟瑟发抖之中,规定没有违反,如厕的要求也满足了,不是两全其美吗?

所以,这则笑话只能表明:在通常情况下,犹太人有变通法律,从形式上遵守,同时又不真正改变自己原有活动方式的智慧和能力。

我们把这么个抽象概括同一则看似漫不经意的笑话扯在一起,并非牵强附会。“道在屎溺”,笑话本是最有“道”之处。只要我们把笑话中的两难移进生意场上去,就会发现其中的妙处。

行贿是生意场上几乎不可缺少的手段,但许多国家都有禁止行贿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在美国国内,对行贿的制裁很严。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联合商标公司的以利·布莱克,就是在洪都拉斯总统强行索贿的情况下,被迫交纳的,但即便如此,布莱克还是被主管部门公开点了名。

其实,也不能说美国规定得太死。国内有同一个法律制度不容易产生规范互相冲突的情形,而同外国无法无天的统治者打交道时,并不能将美国的法律搬过去。美国不是没有看到这个两难,所以规定了只需将付给类似人物的小费,在公布于众的公司损益计算书中交代清楚,在对外贸易中并不一般禁止行贿。布莱克就是因为付了小费之后却拒绝公开说明,且小费数额又开创了纪录,才被点名的。

不过,布莱克的拒绝公开说明,也有他的理由。行贿大多是暗中进行的,能拿到桌面上来的机会极少。联合商标公司之所以把贿赂款存入瑞士银行,因为洪都拉斯总统毕竟也有不方便之处。秘密谈判之后,再来个公开说明,不是多此一举了吗?在某种程度上,美国法律的这条规定自身仍有缺陷,虽然还没有到车厢中的那条规定的严重程度。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犹太商人利昂·赫斯的做法,就会觉得他手脚做得干净多了。

利昂·赫斯是美国犹太人中新出现的一个石油富豪,在美国的大富豪中位列第21名,控制着颇具规模的阿美拉达一赫斯石油公司将近22%的有表决权的股份,拥有的财产据计算在2亿至3亿美元之间。

在1981年之前,阿美拉达一赫斯石油公司一直使用国外进口的高价石油,同时享受着每年2亿美元的补贴。但从1981年起,美国取消了国内石油价格管制,国内石油与进口石油的巨大差价不复存在,价格补贴也就同时取消了。这么一来,赫斯也开始为自己进口的石油价格犯愁了。解决问题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向有关国家的官员行贿,争取优惠价。

这种做法是石油行业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大石油公司也都走这条捷径,只是大都用各种财会手法来掩盖诸如此类的付款,不让主管机构查实。

赫斯比他们都聪明,他选择了一种较为直接的方法:他在给股东们的信中告诉他们,“这一笔笔数额可观的款项只从我个人的基金中支付”。而且这笔基金本身也不作为业务开支在他个人应纳税款中扣除。

这就是说,赫斯是以个人的钱在为公司业务铺路。不单如此,他还得为这笔铺路费交纳个人所得税。美国对行贿的有关规定,是在企业法人行为层面上的规定,对于个人之间的馈赠是完全不适用的,更何况馈赠金本身的税额已经完全付清。这样一来,赫斯就干干净净地避免了涉嫌有争议的法人行为,更准确地说,行为本身仍然存在,但已不是法人行为,赫斯也没必要再把付款的去向向股东们说清楚了。不过,只要贿赂还在送出去,优惠价的原油就会流进来,公司就能挣大钱,赫斯个人的腰包就会随之鼓起来,他的个人基金也不会枯竭。最后,美国也可以一方面禁止行贿、一方面又分享行贿带来的利益,而股东也乐得让赫斯用他自己的钱为他们谋利益。

赫斯没有宣布有关规定无效,但却以自己的方式使它完全不适用了。

他的这笔个人基金与德裔犹太人在寒夜中颤抖不已地推动车厢,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相比之下,倒是布莱克显得太迂腐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