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菜肴名称和背景故事

2.金口镇的乡镇历史

三江港玉米油价格_三江港一级大豆油价格

一、拥有国产大豆基地的上市公司有:

1、北大荒:全国规模最大的种植业上市公司,共拥有土地面积一千二百九十六万亩、耕地面积一千一百五十八万亩。

2、金正大:技术领先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服务商,为农民提供测土施肥、作物全程营养解决方案、土壤改良、农技培训指导、机播手代种代收农业金融、产销对接等全方位的农业服务。

3、哈高科:哈尔滨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是投资于大豆产品深加工等。投资了3.3亿元建成大豆深加工产业,有四家控股子公司及五十万亩大豆生产基地的现代化大豆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

4、东凌国际:业务范围包括国际船务及基础货运、谷物贸易、钾肥生产以及销售、钾盐开采等。公司拥有着与国际主流粮食生产商、贸易商多年的合作交流的经验,更是熟悉国际贸易规则。

5、丰乐种业:公司实行以种业加农化为主导的大农业战略,拥有着一套完整的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体系,是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

古代菜肴名称和背景故事

1.荣昌折扇

重庆市荣昌县四宝之一的荣昌折扇,经历代艺人刻苦钻研、精工创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其精雅宜士人,其华灿宜艳女。深受各阶层人民喜爱。古人曾有诗赞曰:“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金环并束龙腰细,玉栅齐编凤翅长,偏称游人携袖里,不劳侍女执花傍;宫罗旧赐休相妒,还汝团圆共夜凉。

2.梁平柚

梁平柚,重庆市梁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梁平属于四川盆地东部暖湿亚热带气候区域。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县内主要河流有高滩河、波漩河、新盛河、普里河、汝溪河、黄金河共6条,适宜种植梁平柚。梁平柚果高肩平顶,高扁圆形,果形美观,色泽橙黄,皮溥光滑,油胞较细,果皮芳香浓郁。单果重800-1500克。梁平柚果肉淡**,纯甜嫩脆,营养丰富。

2008年7月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梁平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3.黄沙白柚

垫江白柚又名黄沙白柚,从重庆垫江县黄沙乡黄沙村曾家湾的实生柚中选出。其主要特点:树势健壮,树冠高大,枝叶茂密;果实倒卵形,单果平均重1200~1300克,大的可达2250克,果面橙黄,具光泽。

果肉黄白色,可食率51.3%,果汁率40.7%,可溶性固形物12%,糖含量10.5克/100毫升,酸含量0.95克/100毫升,维生素C含量66.3毫克/100毫升,有蜜味和香气,品质佳;果实11月上旬成熟。种子少,每果平均60粒左右,偶有少核。垫江白柚以酸柚作砧木,产量高,成年树每亩产37~40吨,目前是四川、重庆推广发展的良种柚。

4.涪陵榨菜

涪陵榨菜(Fuling Zhacai) ,重庆市涪陵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涪陵榨菜选用涪陵特有的青菜头,经独特的加工工艺制成的鲜嫩香脆的风味产品。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三大名菜(榨菜、薇菜、竹笋)之一。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涪陵榨菜”于2000年4月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Fuling Zhacai”于2006年4月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涪陵榨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05年1月21日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于2010年1月15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Fuling Zhacai”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10年12月17日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

2004年12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涪陵榨菜”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5.合川桃片

合川桃片,重庆市合川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合川桃片是是重庆合川区传统名点之一,始创于1840年。用上等糯米、核桃仁、川白糖、蜜玫瑰等原料,精制加工而成。特点为粉质细润,绵软,片薄,色洁白,味香甜,突出浓郁的桃仁,玫瑰香味。

2009年05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合川桃片”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合川桃片

百度百科-涪陵榨菜

百度百科-黄沙白柚

百度百科-梁平柚

百度百科-荣昌折扇

金口镇的乡镇历史

1、乾隆皇帝与“叫花鸡”

乾隆皇帝与“叫花鸡”的传说:京菜中有一道名菜,其菜名很有趣,叫“叫化鸡”又叫“富贵鸡”,用截然不同的贫富两极词汇来命名这道菜是有来由的:

“叫化鸡”原出于浙江杭州,是一些穷苦难民即“叫化子”或偷或讨来的鸡,经过烧热的土句熟而成,本是不登大雅之堂街头菜。

当年那位清乾隆皇帝微服出访江南,不小心弄得破衣烂衫流落街头。其中一个叫化子头看他可怜,便把自认为美食的“叫化鸡”送给他吃,乾隆困饿交加,当然觉得这鸡异常好吃,急问其名,叫化头不好意思说这鸡叫“叫化鸡”,便胡吹这鸡叫“富贵鸡”。

乾隆就说这“富贵鸡”好吃。事后才知道这个流浪汉就是当今皇上。这“叫化鸡”也因为皇上金口一开成了“富贵鸡”。成为名菜。

2、宋太祖,一生迷恋的豆油卷

宋太祖与豆油卷的故事:豆油藕卷,俗叫豆油卷,是楚乡湖北孝感民间传统风味素菜名馔。因孝感向以盛产优质莲藕出名,故当地人民素喜烹食各种藕肴。特别每适年节喜庆,几乎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要烹制豆油的美味佳肴。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次寒冬,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云梦)来至孝感西湖村,当独轮车满载贩购的西湖莲藕后,却已时值风雪黄昏,饥寒交迫,赵匡胤便推车投宿湖酒家。

急欲酒菜充饥御寒,然而,却逢当年因年岁饥馑,兵祸战难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加之此时酒馆饭菜俱空,厨间仅剩两张未用完的豆油皮及葱、姜等零星物料,而聪明的厨师触景生情,以显示自己厨艺高明,便随机应变。

即取用来客独轮车上的莲藕作原料,经洗净去皮,切成细丝,略用盐腌渍后,抖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一字条形,再用抹过面糊浆的豆油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似“车轮”一样的筒片,并经油炸烹制。

稍许,酒家端上一盘“豆油藕卷”和一壶私人家酿陈酒送上餐桌。赵匡胤非常感激,便一人独酌起来,边吃边称赞曰:“豆油藕卷肴,兼备美酒好,落肚体通泰,今朝愁顿消。”于是,“豆油藕卷”这一佐酒美肴即问世并沿传下来。

3、乾隆与凤凰蛋

乾隆与凤凰蛋,不得不说的故事:凤凰蛋是浙江兰溪传统的汉族小吃,据说凤凰蛋营养好,还是治头痛的偏方,因此,爱吃这一口的人不在少数。

据说,金华、兰溪民间吃凤凰蛋的习俗和乾隆皇帝有关。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金华、兰溪一带和随从走散了,他一个人走得又饿又乏,在路旁一个农家歇脚讨东西充饥。农妇家贫得没别的东西,就把鸡窝里正在孵的几个鸡蛋拿出来煮给他吃了。没想到,乾隆越吃越觉好吃,并为之取名“凤凰蛋”。

农妇家贫得没别的东西,就把鸡窝里正在孵的几个鸡蛋拿出来煮给他吃了。没想到,乾隆越吃越觉好吃,并为之取名“凤凰蛋”。

4、刘备与“龙凤喜饼”

刘备与“龙凤喜饼”:龙凤喜饼"是湖北监利县的传统名点,其味清甜香脆,其形大如月盘,每个重一斤或 八两,饼面上的图案是当中一个"喜"字,周围围绕着飞龙舞凤,象征吉祥如意,故称为 龙凤喜饼。由于它具有这样美好的象征,所以当地的婚嫁喜庆之家,总是用它来招待亲 友,共享喜庆。

龙凤喜饼是怎么来的呢?当地的一首民谣告诉了答案。"刘备东吴去成亲,才把龙凤喜饼兴。"这段故事是这样的:

三国时期,吴主孙权采用了大都督周瑜的计策,佯称要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为妻,实则想把刘备骗到东吴,以刘备换还荆州。

孙权、周瑜许婚是假,所以不敢让吴国太、朝中臣僚和普通老百姓知道,以免弄假成真。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阴谋,遂将计就计,派赵云保着刘备前往江东。

行前,诸葛亮让人大量制作了龙凤喜饼,让赵云一到江东,就大量分发给江东的臣民,江东臣民拿到了龙凤喜饼,弄清了刘备是来东吴成亲的,于是奔走相告,顷刻间全城皆知,就连深处宫中的吴国太也知道了。

吴国太甘露寺相亲,对刘备十分中意,遂同意了这门亲事。孙权、周瑜弄巧成拙了。由于是龙凤喜饼促成了这段姻缘,因而它也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5、珍珠翡翠白玉汤

朱元璋与珍珠翡翠白玉汤:

相传,朱元璋少时家贫,从没吃饱过肚子,17岁那年他又因父母双死于瘟疫,无家可归,被迫到家乡黄觉寺当了一名小和尚,以图有口饭吃。

但是,不久家乡就闹了灾荒,寺中香火冷落,他只好外出化缘。在这其间他历尽人问沧桑,常常一整天讨不到一口饭吃。有一次,他一连三日没讨到东西,又饿又气,在街上昏倒了。

后为一位路过的老婆婆救起带回家,将家里仅有的一块豆腐和一小撮菠菜,红根绿叶放在一起,浇上一碗剩粥一煮,喂给朱元津吃了。朱元璋食后,精神大振,问老婆婆刚才吃的是什么,那老婆婆苦中求乐,开玩笑说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汤”。

后来,朱元璋投奔了红巾军,当上了皇帝,尝尽了天下美味佳肴。突然有一天他生了病,什么也吃不下,于是便想起了当年在家乡乞讨时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当即下令御厨做给他吃。

那御厨无奈,只得用珍珠、翡翠和白玉入在一起,煮成汤献上,朱元津尝后,觉得根本不对味,一气之下便把御厨杀了,又让人找来一位他家乡的厨师去做。

这位厨师很聪明,他暗想:皇上既然对真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不感兴趣,我不妨来个仿制品碰碰运气。因此,他便以鱼龙代珍珠,以红柿子椒切条代翡(翡为红玉),以菠菜代翠(翠为绿玉),以豆腐加馅代白玉,并浇以鱼骨汤。

将此菜献上之后,朱元璋一吃感觉味道好极了,与当年老婆婆给他吃的一样,于是下令重赏那位厨师。那厨师得赏钱后,便告病回家了,并且把这道朱皇帝喜欢的菜传给了凤阳父老。

该镇之金口村(原称金家口)清代为繁荣的商港,是南北商贸进出口集散地,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厚。金口港位于金口村东,在即墨市东北36公里处,丁字湾西岸。

即墨东北隅濒临黄海,是山东半岛的南海岸,黄海在此内伸,形成一个十分显眼的丁字形的港湾,人称“丁字湾”。丁字湾两岸夹峙,港湾状如江河,水深浪平,形成天然的避风港——金口港。在明代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传说在明末,有金姓夫妇二人逃难至此,结草为庐,捕鱼为生,周围海上的渔人偶尔至此,渐渐便有了一个地方概念。由“金姓家那边海口”,久而演变为“金家海口”“金家口”“金口”。

港口历史

金口港开港时间最早应在明万历七年(1579年)之后。明万历《即墨志》中载:“(本县)僻居一隅,与海为邻。即非车毂辐辏之地,绝无商贾往来之踪。”可见明万历七年时即墨沿海一带尚无商贾问津。明天启年间金口开埠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金口港出现了通四海、达三江的繁荣景象:蚁舟盈港,商舶辐辏,南客北旅,往来不暇,行商坐贾,肩踵接摩,每天进出港的船只上百只,成为占地4平方公里、人口2万多的山东著名的通商口岸。金口港的主要行业有:土产行、油坊、篓铺、渔行、木场、南行、细杂货业等。尤其是土产行、船行最为兴盛。据传,时有土产行360家,油碾360盘,水井360眼,托运舢板360只,有“日进斗金”之称。清末,金口栲栳帮商船兴起,往返于各地贩运货物,成为金口的运输动脉。金口商船中最大的一

只是外栲栳(外疃)杨志君的“金长生”号,载重500吨。另外还有“新永祥”“杨永顺”“金福生”“金福长”“金永来”等可载300吨以上的商船。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可载重200吨

以上的商船尚有27只。民国六年(1917年),成立了金口商会,以维持金口商界秩序,保护商户利益。并于1935年设立了武装机构——金口商团,维持商界治安。

金口港的衰败始于清末民初。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英美法签订《天津条约》,烟台成为通商口岸。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强占胶澳,威海、青岛先后辟为商埠。青岛港的吞吐量急剧增长,仅豆油一项,改由产地平度直运青岛,金口港的年输出额由光绪年间的7万至10万篓,下降到民国初年的2万篓。1915年胶济铁路的通车,也给金口港带来了每况愈下的厄运。至1940年代末,已是居民日稀,一片萧条。另外,丁字湾曲折深邃,本是停泊避风的良港,由此入海的河流有即墨的莲阴河、莱阳的五龙河、海阳的白沙河以及一些小的溪流。由于多年来诸河沿岸植被的破坏,泥沙俱下,涌入湾内,本来港深道窄不易宣泄而又不加疏浚,如此日积月累,码头就日渐淤浅,影响大吨位船舶停靠。光绪二十八年《即墨乡土志》载:“金家口以前帆樯林立,货物充盈,近被水淤大船不至”。至民国初年,载重300吨的船只只能停泊口外。抗战前,五六十吨的船只也不能进港。1949年后,连小舢板也要等高潮位时才能进出。金口港港航条件每况愈下,逐渐被邻近的烟台、青岛港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