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期货市场怎样?

2.中石油股价和国际油价的关系是什么

3.为什么说牛市没那么快结束?

历年石油价格曲线_历年石油价格走势

中国石油2000年香港上市:

最低价 最高价(港币/股)

2000 1.1 2.125

2001 1.25 1.9

2002 1.37 1.76

2003 1.54 4.475

2004 3.1 4.95

2005 4 7.45

2006 6.3 11.26

2007 8.5 20.25

2008 4.05 14.32

2009 5.04 10.56

2010 7.86 10.54

2011 8.59 12.5

石油期货市场怎样?

一、预测结果与专家预测、子项目汇总结果对比

(一)石油储量、产量预测结果对比

1.石油储量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综合预测结果总体分布在专家预测的中值上下,与子项目汇总结果也相近,总体是可靠的。其中,在2006~2010年的综合预测结果与专家预测结果的高值相当,2011~2020年的综合预测结果与专家预测结果的中值相近,2021~2030年的综合预测结果与专家预测的中低值接近(图6-4-1)。综合预测结果在2015年前略高于子项目汇总结果,2015年后略低于子项目汇总结果。综合预测结果的走势总体是在高位平台上缓慢下降的,这与主要盆地石油储量预测结果下行有关。

图6-4-1 全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趋势预测对比图

2.石油产量

从对比结果看,综合预测结果略高于专家预测结果的高值(图6-4-2),也高于子项目汇总结果,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在2020年前保持上升趋势,2020年后开始有所下降,2025年之后下降明显。

图6-4-2 全国石油产量趋势预测对比图

预测值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各油田规划产量较高,使盆地预测过程中,产量高峰相对乐观,使全国汇总结果较乐观。

(二)天然气储量、产量预测结果对比

1.天然气储量

从对比结果看,天然气储量增长趋势综合预测结果总体与专家预测结果的低值相近,比子项目汇总结果低。综合预测结果低的原因,一是各油田天然气储量规划的影响;二是储比过高的影响,储比过高,就有大量的勘探投资无法及时回收,对石油公司而言是不划算的(图6-4-3)。

图6-4-3 全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趋势预测图

2.天然气产量

天然气产量综合预测结果与专家预测结果的高值、子项目汇总结果相近,到2030年仍保持上升趋势(图6-4-4)。天然气产量主要与天然气长输管线的建设速度和天然气价格有关,西气东输二线、川气出川管线等长输管线的建设,会极大地推动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天然气价格的上调也会推动天然气的开发。

图6-4-4 全国天然气产量趋势预测图

二、与美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对比

(一)石油剩余可储量和产量

美国探明石油可储量在10年以前一直处于增长阶段,10年达到高峰,之后缓慢下降。如果石油产量在3.5×108t以上,储比下降到12∶1以下,石油剩余可储量在40×108t左右为高位平台阶段,美国在1955年进入储量、产量增长高位平台阶段;高位平台阶段,剩余可储量、产量的波动性也较明显,10年剩余可储量和产量均达到顶峰,剩余可储量达到52.69×108t,产量达到53084×104t;1992年结束高位平台阶段,持续时间为37年;其中剩余可储量、产量达到顶峰前的高位平台持续时间为15年,顶峰后的高位平台阶段持续时间为22年(图6-4-5)。

美国的石油储量、产量高位平台阶段持续时间约37年;如果以剩余可储量首次达到24×108t,储比12∶1的1999年为我国进入石油储量、产量的高位平台阶段,考虑到我国石油公司,从事石油勘探开发作风稳健的特点,我国石油储量、产量的高位平台阶段应持续35年左右,到2030年,我国目前石油产量还会缓慢上升,与美国相比,应处于高位平台前半期(图6-4-6)。

(二)天然气剩余可储量和产量

美国探明天然气可储量在12年以前一直处于增长阶段,12年达到高峰产量6208×108m3。之后一直处在5000×108m3以上高位。如果以5000×108m3天然气产量为标准,美国1968年开始进入天然气高位平台期。目前已经持续了近40年。可见,天然气的高位平台阶段较石油持续时间要长得多(图6-4-7)。

我国天然气产量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还没有进入高位平台期,发展空间、时间和潜力都很大,2030年后还会持续发展(图6-4-8)。

图6-4-5 美国历年石油剩余可储量、产量变化趋势图

图6-4-6 我国历年石油剩余可储量、产量变化趋势图

图6-4-7 美国天然气剩余可储量、产量变化趋势图

图6-4-8 我国天然气剩余可储量、产量变化趋势图

三、与世界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对比

如果以产量达到30×108t为高位平台阶段的开始,则1990年世界石油储量、产量进入高位平台阶段,剩余可储量为1365×108t,当年产量为30.2×108t。目前,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处于高位平台前半期,剩余可储量和产量均还处于上升阶段,还没有达到高峰,整体走势与我国相近(图6-4-9)。

世界天然气剩余可储量和产量均还处于上升阶段,还没有达到高位平台阶段,这也与我国情况相似(图6-4-10)。

图6-4-9 世界历年石油剩余可储量、产量变化趋势图

图6-4-10 世界历年天然气剩余可储量、产量变化趋势图

总体上,我国石油探明储量、产量已经进入高位平台的前半期,储量、产量高峰还没有到来,高位平台阶段还将持续20年左右;天然气储量、产量还没有进入高位平台阶段,发展空间广阔,持续时间会很长,2030年以后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地位会进一步突出。

四、预测结果分析

(一)石油探明储量处于高位平台,年均探明9×108t可持续25年

“十五”时期以来,我国石油探明储量进入高位平台期,年均探明达到9×108t水平。2006~2020年,我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还将稳定增长,年均探明储量保持在9×108t以上,2020年之后开始下降,逐步下降到2030年的8×108t上下。石油储量主要来自东部、中西部和海域的盆地;东部逐年下降,中西部和海域逐年上升。到2030年,石油探明储量将会呈现东部、中西部和海域各占1/3的格局。

(二)石油产量缓慢增长,年均2×108t水平可持续30年以上

“十五”时期以来,我国石油产量进入稳步增长阶段,年均增长370×104t水平。预计到2020年,年产量从2006年的1.836×108t跃升到2×108t。2×108t水平可保持30年以上,2.1×108t可持续20年;高峰期在2020年以后,高峰值产量2.2×108t左右;25年累计产出50×108~55×108t。2020年以前,东部区石油产量仍占全国产量的1/2左右;之后,中西部和海域产量开始超过东部。到203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产量的贡献率由目前的44%增加到56%,东部由目前的56%降低到44%。

目前,我国石油产量增长主要来自新增储量,处于新增储量贡献为主的阶段。预计到2030年产量增长将要来自新增储量和提高收率贡献两个方面。随着新增储量的逐步下降,预计到2050年以后,提高收率对产量的贡献将越来越明显。

(三)天然气探明储量快速增长,今后25年可以达到翻两番的水平

进入21世纪,我国天然气勘探成果显著,连续发现克拉2、苏里格、普光、庆深、荔深3-1、龙岗等特大型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呈现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年均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800×108m3,“十五”期间探明量等于前50年的累计探明量。2006年,全国探明天然气达到5800×108m3,增长势头强劲。考虑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的需求和投资因素,预计到2030年之前,年均探明天然气4000×108~4500×108m3,25年累计探明11×1012m3。储量探明速度呈缓慢下降的趋势,预计到2030年,年均探明储量仍保持在3500×108m3以上。

天然气探明储量增长主要来自中西部的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三大盆地,其对全国天然气储量的贡献率在70%以上。若海域深水和东部深层天然气继续有更大的突破,探明储量还有增加的可能。

(四)天然气产量翻两番,当量到2030年与石油接近

随着各盆地天然气的快速发现,在“西气东输”等主干管网的支撑下,我国的天然气产量进入快速上升阶段,预计2010年超过1000×108m3,2020年达到1700×108m3,2030年接近2200×108m3,并仍将持续增长。高峰期应在2040~2050年,高峰值预期可以达到2500×108~2800×108m3。25年累计产出天然气约4×1012m3,天然气累计储量增加,天然气储比下降,天然气当量在2030年可以接近石油水平。考虑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因素,届时,我国天然气(含煤层气)产量可以实现年产量2500×108~2800×108m3水平,为改善能源结构、缓解石油进口压力,实施“气代油”规划提供了基础。

天然气产量主要来自中西部的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其对全国天然气产量的贡献率在75%以上。

(五)油气储量、产量的增长主要来自重点含油气盆地

我国石油储量、产量主要来自渤海湾、松辽、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和吐哈7个盆地。我国天然气储量、产量主要来自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柴达木、准噶尔、松辽、渤海湾、珠江口、东海、莺琼、琼东南11个盆地。重点盆地石油储量贡献率由“十一五”时期的91%下降到2026~2030年的86.7%;产量由95%下降到93%。天然气储量贡献率由“十一五”时期的99%逐步下降到2026~2030年的94.4%;产量贡献率由“十一五”时期的99.8%下降到2026~2030年的.3%,总体趋于平稳。已开发中小盆地的石油储量贡献率由“十一五”时期的8.7%下降到2026~2030年的7.9%,略有下降;产量贡献率由“十一五”时期的5.2%上升到6.1%,略有上升。陆地和海域低勘探程度盆地的石油储量由“十一五”时期的200×104t左右逐步增加到2026~2030年的6000×104t;产量由“十一五”时期的6×104t左右逐步增加到2026~2030年的135×104t,天然气低勘探程度盆地的储量和产量贡献不大。因此,应当高度重视重点盆地油气的勘探开发,拓展勘探领域,逐步探索新区,才能确保全国油气储量、产量的增长趋势。

中石油股价和国际油价的关系是什么

石油期货市场是在石油现货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油贸易量不断扩大。当时一直沿用的即期石油现货交易,虽然价格是现实的、明确的,但用户所需的量没有保障。中远期现货交易合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可以进行有限转让,从而具有一定的避险功能。但由于其转手仍不方便,不能进行现金结算,并不能完全解决价格风险问题,于是石油期货交易应运而生。

石油期货自18年产生以来,至今已有28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段时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跌宕起伏,石油期货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期货市场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与其他商品相比,石油期货交易的历史虽然较短,但由于石油工业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及其特征,石油期货价格已经同黄金价格、利率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一起,成为衡量世界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早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4年,美国纽约棉花和商品就推出了一个原油合约、C级船用燃料油合约和一个粗柴油合约,但由于交割地选在远离美国本土的阿姆斯特丹,再加上当时油价比较平稳,这些合约上市失败。后又经精心策划,在18年11月,美国纽约商品推出2号取暖油、6号重质燃料油合约,把交割地选在美国本土——纽约港,一举成功,开创了石油期货的先河。1983年3月30日,纽约商品又推出了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期货交易合约,也获得很大成功。自此以后,石油期货贸易迅速发展。

石油期货市场的优势在于:一是期货克服了即期现货和远期合约量不稳、价格不准的弊端;二是期货的发现价格、套期保值、转移风险和优化配置的功能广受欢迎;三是期货市场管理严格,“游戏规则”透明,市场流动性大,给参与者留有很大的经营运作空间。

目前,美国纽约商品(NYMEX)、英国国际石油(IPE)、新加坡(SGX)、日本东京工业品(TOCOM)等都是石油期货运作比较成功的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充分,得到各国现货商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同,在国际现货贸易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纽约商品 纽约商品成立于1827年,是世界上经营金融商品、白金系列金属产品和石油产品期货交易的最大的。18年,纽约商品首次成功地上市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份能源期货合约——加热油期货合约,此后它成为世界能源期货期权交易的最主要场所。

20世纪70年代,油价的剧烈波动给西方国家经济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急需相关衍生工具予以避险。18年11月14日,纽约商品推出了加热油期货交易,该合约在上市两年后交易量迅速上升,取得了巨大成功。1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和1980年的两伊战争使世界石油价格波动异常剧烈,大量现货企业认识到期货市场的保值作用,纷纷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而NYMEX的加热油期货无论在合约设计还是规则制订方面都较为科学,吸引了大量套期保值者的参与。同时,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也为市场投机者提供了较好的获利空间。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NYMEX的石油期货取得了巨大成功,交易量逐年递增,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期货品种。

NYMEX的加热油期货历年交易量1982年,NYMEX又推出了世界第一个原油期货合约——轻原油期货合约,由于它是以美国著名的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为主要交易标的,因此又被广泛地称为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期货合约。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与英国布伦特原油、中东原油并称为全球三大基准原油,在美国已经形成比较发达的现货市场体系,中远期贸易十分活跃。因此,NYMEX的轻原油期货(WTI)的推出立即吸引了广大石油现货商的参与,交易规模迅速上升,其价格也成为全球原油现货贸易的重要定价依据。2004年,NYMEX的WTI原油交易量为5288万张,

NYMEX的轻原油(WTI)期货历年交易量是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

1986年,NYMEX在能源期货方面继续拓展,又推出了无铅汽油期货合约。无铅汽油在经历上市初期的沉寂之后,于近几年开始活跃,交易规模迅速上升。2004年,该合约的年成交量分别为1278万手,日均成交量为51315张左右,与加热油期货合约交易量比较相近。1990年,NYMEX又推出天然气期货交易,也获得了较大成功,2004年成交量为1744万张,成为NYMEX中仅次于WTI原油期货的重要能源品种。近年来,NYMEX又推出了以英国布伦特原油为交易标的期货合约,用现金交割方式,进一步丰富了NYMEX的能源品种结构。

国际石油 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成立于1980年,是继美国之后发展起来的。由于伦敦是欧洲石油贸易的中心之一,以及伦敦的期货交易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等原因,使得国际石油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能源。1981年4月,伦敦国际石油推出重柴油期货交易,合约规格为每手100吨,最小变动价位为25美分/吨。重柴油在质量标准上与美国取暖油十分相似。该合约是欧洲第一个能源期货合约,上市后比较成功,交易量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走势,2004年交易量达到936万手。1988年6月23日,IPE推出国际三种基准原油之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上市后取得了巨大成功,迅速超过轻柴油期货成为该最活跃的合约。2004年,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达到2546万手,位居全球能源期货品种的第二位,布伦特期货价格已成为国际石油现货贸易价格的重要参考。

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历年交易量新加坡 新加坡国际金融前身为新加坡黄金,成立于18年。1989年,新加坡国际金融的第一份能源期货合约——高硫燃料油期货合约上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加坡是世界主要的石油转运和炼油中心,其独特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庞大的炼油能力,使它成为世界石油交易的一个热点。新加坡国际金融迅速成为亚洲地区和世界上重要的能源交易中心之一。

东京商品 日本的石油期货起步较晚,迟至1999年才推出第一张石油期货合约。1999年,东京工业品(TOCOM)推出了汽油、煤油期货,当年成交量分别达到1065万手和362万手。2001年又推出了中东石油期货合约。该合约以中东石油为交易标的,合约规格为1000桶/手,用现金交割方式,交割结算价为国际权威机构P1atts报出的当月迪拜和阿曼的日原油贸易价格的平均价。

中东作为世界石油的主产区,中东原油也是与北海布伦特、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齐名的全球三大基准原油之一,亚太地区使用的原油约70%来自中东。在良好的现货背景下,TOCOM的中东石油期货取得了初步成功,2004年,TOCOM的汽油期货交易量为2365万手,煤油期货交易量为1304万手,中东原油期货交易量为228万手。石油期货上市前,日本的石油现货市场已基本放开,各石油公司都可以进口和经营石油,为石油期货的运作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为什么说牛市没那么快结束?

中国石油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因此中石油股价会受国际油价的影响,一般来说它们呈正相关的关系,即国际油价上涨,中石油进口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其股股价上涨,国际油价下跌,中石油进口成本减少,从而导致其股股价下跌。

但是,也会受一些特殊的情况,导致中石油股价走出独立的行情,比如,国际油价下跌,但是国内出台一些汽车优惠政策,促使汽车需求量增加,从而带动国内石油需求量增加,刺激股价上涨,或者,国际油价上涨,但是国内石油开量增加,减少对国外的原油进口,从而可能会导致中国油价上涨幅度不是很大,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下跌的可能性,中石油股价也跟着出现下跌的可能性。

股价是指股票的交易价格,与股票的价值是相对的概念。股票价格的真实含义是企业资产的价值。而股价的价值就等于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

就股市而言,概括地讲,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可分为:个别因素和一般因素。个别因素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其所处行业地位、收益、资产价值、收益变动、分红变化、增资、减资、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供求关系、股东构成变化、主力机构(如基金公司、券商参股、QFⅡ等等)持股比例、未来三年业绩预测、市盈率、合并与收购等等。一般因素分:市场外因素和市场内因素。市场外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形势;社会大;突发性大;宏观经济景气动向以及国际的经济景气动向;金融、财政政策;汇率、物价以及预期“消息”甚或是无中生有的“消息”等等。市场内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供求关系;机构法人、个人投资者的动向;券商、外国投资者的动向;证券行的行使;股价政策;税金等等。

就影响股价变动的个别因素而言,通过该上市公司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大抵可以判断是否值得投资该股以及获利预期。对于缺乏一般财务知识的投资者来说,有几个数据有必要了解,它们是:该上市公司的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前三年的收益率和未来三年的预测、历年的分红和增资扩股情况、大股东情况等等。这些是选股时应该考虑的要素。

就影响股价变动的一般因素而言,除对个股股价变动有影响,主要可以用作对市场方向的判断,而且市场对场外的一般因素的反应更为积极和敏感,这是因为场外的任何因素要么利好市场,要么利空市场,这就意味着股价的涨跌除上市公司本身因素外,空头市场还是多头市场的判断来自于影响整个市场的诸多因素。

上周君临推送的一篇文章牛市什么时候结束?,深受读者欢迎,阅读量破了近期的记录!

读者的反应也是两极分化,辩论激烈。

一种观点认为,行情已经结束,根本就没有牛市,比如下面这位——

但君临并不认可这种观点。

君临认为,牛市的第一篇章,也就是疯牛-金融牛,或许已经结束了,但更长跨度的慢牛,或许正徐徐展开。

因为,这是决策层的需要。

01

2019年的春季行情为什么结束了?

我们先从下面这张图讲起。

很多投资者都会对去年年初的一轮行情记忆犹新。

去年初,上证指数一度从2440点上涨至3288点,3个月时间,涨幅接近35%。各种 科技 股概念轮番炒作,颇有牛市气象。

但没想到,4月之后,大市跳水,行情快速终结。

2020年的这轮行情,目前看来,竟然跟去年这波的曲线是如此相似!

难道是要完美翻版吗?

那么,我们看看,去年初的行情为什么就突然结束了?

拆开来看,去年的行情,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月份,2440-2600。

这个时候A股经历了2018年整整一年漫长的熊市,估值处于极度低估状态,外资开始悄悄买入。

是的,只有外资在买入,内资则按兵不动。

第二个阶段,2月份,2600-3100。

内资大举加仓,买入资金约2000-3000亿元,仓位提升了10%左右。推动了股指的快速上升和行情的火爆。

第三个阶段,3月-4月中,3100-3300。

缺乏增量资金的进入,导致市场踌躇不前,然后内外资先后撤退,公司管理层掀起减持潮,行情终结。

我们前面的文章中分析过,A股市场上有4股力量在博弈:外资、内资、法人、散户。

在牛市中,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通常是外资。

他们善于在全球市场中寻觅机会,哪里低估就往哪里去。

所以通常是外资先行进入,潜伏。

内资是趋势投资者,机敏,并跟进及时,通常也能吃到大肉。

法人通常是理性投资者,因为他们掌握着企业经营的第一手动态,需要大量的资金进出,因此也是对资金面极为敏感的一群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的资金占了A股的一半,足以左右市场的变化。

散户,虽然交易量大,但通常也是后知后觉的一群人。

一般情况下,都是牛市进入中后期了,股指创出新高之后,散户才会大量进场,成为垃圾股行情的交易主体。

我们再看去年的行情。

首先是美联储缩表,美债利率上升,导致资金从新兴市场国家回流美国。外资在3月6日之后,开始撤退。

接着是3月中的两会时间,决策层释放出来的信号是有松有紧,以稳为主。

一方面,GDP目标6-6.5%,比2018年的6.6%要低,目标不高,放水动力就不足;

另一方面,核心政策是减税降费,休 养生 息。

也就是说,刚刚搞完去杠杆,反弹一下可以,大放水就别做梦了。

于是,两会结束后,内资也撤退了。

外资、内资都先后撤退,法人和散户又没有加仓,行情自然就难以为继了。

02

近十年的春季行情为什么没能持续?

2019年的行情,本质上是历年春季行情的一次常规演绎。

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很多年份的春天,A股都会有一轮不大不小的“春季行情”。

我们以近十年的情况为例子:

2010年,2月初-4月中,上证2900-3200,涨10%;

2011年,1月底-4月中,上证2650-3050,涨15%;

2012年,1月初-3月中,上证2100-2500,涨19%;

2013-2015年,表现不明显。

2016年,1月底-4月中,上证2600-3100,涨19%;

2017年,1月中-4月中,上证3050-3300,涨8%;

2018年,全年熊市,表现不明显。

2019年,1月初-4月中,上证2440-3300,涨35%。

整体来看,过去十年中,有6年出现了明显的春季行情,涨幅约10-20%之间。

时间大多发生在1月-4月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规律性的行情机会呢?

君临认为,这主要源于市场资金对两会政策的期待,由此进行的预期埋伏。

在过去的文章中,君临曾分析过,两会是A股最大的政策窗口。

比如在2009年、2015年的两次牛市中,行情发展的主线都是围绕着当年两会的政策主题进行发酵的。

2009年的两会主题是四万亿基建投资,所以当年的牛市主线就是钢铁水泥等周期股。

2015年的两会主题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主线就变成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车、网络 科技 股。

但是,市场资金也很清楚,

对两会的,取决于消息的落地,有没有超常规的表现。

如果政策力度是超常规的,那么行情就能持续下去,演绎成为一轮牛市。

但如果没有,那么已经炒起来的估值,就将缺乏支撑点,大家就只能鸣金收兵,等待下一次机会了。

2019年的春季行情,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03

这轮行情,不是春季行情

很明显,这轮行情,不是春季行情。

而是发生在下半年的7月1日。

一般来说,A股上半年看政策,下半年看业绩。

而半年报披露时间,大部分都集中在7月底-8月底,尤其是8月中下旬。

所以,下半年的A股行情,很多时候都是发生在金秋时节的8-11月。

但很显然,这一轮的行情,并不是由业绩驱动的。

事实上,回顾 历史 ,A股的三大水牛都是发生在二季度之后。

一次发生在5月,两次发生在11月。

主要的原因,就是两会之后,经济基本面风云突变,超出了预期的状况——

政策随之发生大调整!

比如2014年,上半年的时候,上面开会定的调子还是谨慎乐观的;

但从年中开始,石油价格忽然开始跳水,从115美元急跌至30-40美元,并很快传导至消费端,形成通缩预期。

这种情况下,四季度决策层当机立断就进行了政策的乾坤大挪移。

那么,今年又发生了什么呢?

04

决策层的考虑是什么?

2020年的经济基本面,有两条主线:抗疫和抗美。

上半年的重心,无疑是抗疫。

我们看看针对疫情,两会是怎么说的。

首先是定基调: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宽松基调下,四条对策:

第一,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第二,减税降费,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第三,拟安排地方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

第四,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增速要高于40%。

君临逐一给大家解读一下。

首先是“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怎样算是“更加积极有为”呢?

上一次,类似的提法发生在2017年的两会上,当时是这么说的:

“2017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2017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财政赤字2.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000亿元。”

注意,在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下,2017年的A股,是一次全年涨幅15%左右的小慢牛行情。

而在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一方面,赤字规模扩大1万亿;

另一方面,赤字率由2.8%大幅提升至3.6%以上。

在我国的财政体系中,3%的财政赤字率是一个警戒线,此次在特殊内外环境下,首次将财政赤字率大幅提升0.80个百分点至3.60%以上。

这也是我国 历史 上赤字率第一次突破3%,赤字规模也由2019年的2.76万亿扩大至2020年的3.76万亿。

可以说,这是相当大的积极力度了。

还有1万亿的特别抗疫国债,同比增加1.6万亿的地方专项债,同比增加5000亿元的减税降费等等。

减税降费其实是去年就定下来的政策,而今年则是进一步加码。

给小微企业定向,同样是保民生,激活经济微循环的重要手段。

这些措施结合起来,力度比2017年要大得多,可以说这“积极有为”四个字,含金量是很高的。

今年的两会,因为疫情的关系,推迟到了五月中下旬。

5月22日召开,28日结束。

看看当时的A股:

5月22日市场跳水,说明资金是没啥预期的,避险为上。

后面,两会结束后,行情就开始逐步启动了,以小碎步的节奏往前,直至7月开始大踏步奔跑。

毫无疑问,一个多月后,随着政策的落地,“春江水暖鸭先知”。

05

下半年的主线,是抗美

2019年的政策主线是减税降费,由此带来了消费股的结构性行情;

今年上半年,在抗疫的压力下,减税降费继续,带来了消费股的抱团延续,茅台登顶A股市值第一。

但到下半年,君临认为,行情主线将发生变化。

主要的原因是,内部的风险已经逐渐化解,但外部的风险正在升高。

目前,美国的疫情愈加深重,7月的日新增确诊数据已经高达6-7万人,比6月份的2万高出数倍。

随着疫情进入不可控状态,失业率持续攀升。

据高盛最新统计,约占全国人口八成的州都暂停了经济重启,或取有针对性措施放慢重启节奏。

这种局面下,选民对总统的失望可想而知。

据ABC新闻/华盛顿邮报联合进行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有六成的人对特朗普处理疫情的方式表示不满,这一比例较疫情爆发初期大幅上升。

综合多个民调数据,目前对特朗普的支持率已经领先10-15个百分点左右。

什么都不用做,只要选民足够愤怒,他几乎就可以躺赢。

现在离11月初的美国大选还剩下3个月左右的时间,业界分析师预计,特朗普极有可能背水一战,在祸水东引方面做些危险动作。

看看最近的几条新闻:

第一条 ,7月6日,美国卿蓬佩奥表示,出于安全原因,美国正考虑封禁tiktok、微信等社交应用。

同期,美军飞机连续三天在中国南部海岸进行了近距离侦察行动,最近距离广东仅95公里,这是十分十分危险的举动。

第三条 ,7月14日,英国宣布停止在5G建设中使用华为设备。这显然是迫于美国在背后施加的压力。

第四条 ,7月15日,美国卿蓬佩奥表示,美国将对部分华为员工实施制裁。

第五条 ,7月16日,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正在考虑全面禁止中国***员及其家属赴美旅行,拟议中的总统公告还可能授权美国撤销在美中国***员及其家属的签证。

第六条 ,7月17日,美国海军“尼米兹”号和“里根”号两个航母战斗群在南海举行“双航母”演习,这是美军本月第二次在南海海域举行“双航母”演习。

……

来自太平洋对岸的压力,可谓是步步紧逼。

中国该如何应对?

归根结底,还是要打造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 科技 产业链。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用金融手段为 科技 产业赋能。

我们知道,中国的金融市场,大头是银行为主体的债务融资渠道。

这种渠道,对于借贷方的信用、抵押物非常看重,结果就是拥有担保和的大国企往往能获得优势,而民营企业、创业企业、高风险的 科技 企业备受冷落。

要扭转这种局面,唯有寄希望于我大A股!

这是一个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降低 科技 股的发行门槛。

手段包括:

a,开设注册制的科创板,让没有盈利的 科技 企业都能来A股上市;

b,将相对成熟的创业板也转为注册制,鼓励更多 科技 企业来上市;

c,新三板推出精选层,降低投资者的交易门槛,提升活跃度。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30日,2020年A股首发企业数量达119家,同比增长80%;

IPO募资总规模已达1392.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30%,更是创下近5年以来的新高,仅次于2015年的大牛市。

这还是创业板注册制、精选层没有大规模铺开的情况下,下半年呢,毫无疑问会更火爆。

第二步,为再融资松绑。

科技 股上市了,但不是一次融资就能做大的,是需要有持续的融资投入才能茁壮成长的。

因此,今年2月份,再融资新规出台,为 科技 股的定增融资进行大松绑。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7月6日,A股再融资规模达4874.32亿元。

目前,主板和中小板有232家企业再融资排队中,其中21家已经通过发审会。创业板方面,深交所已经受理93家企业再融资申请。上述325家企业再融资规模合计6423.82亿元。

市场预计,在今后的一年至两年间,定增规模会再次扩张到万亿元以上,甚至超越2016年和2017年的高峰状态。

第三步,引导 科技 股龙头的估值水平提升。

一个国家的 科技 产业,不是靠那些小企业、垃圾股来带动的,而是靠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的。

就像美国只有一个苹果,韩国只有一个三星,但足以支撑其手机产业链的强大地位。

只要大企业起来了,周边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个上下游产业链,并发展成为一个市场化的生态集群。

所以,要点就是,如何提升 科技 股龙头的估值水平,让他们能够获得低成本的融资能力,加快发展的脚步。

一个合理的方式是:树立标杆,并制造赚钱效应!

于是我国成立了集成电路大基金,一期、二期,对 科技 股龙头进行集中式投资、带动估值的提升!

今年以来,以中微公司、沪硅产业为代表的一批芯片股大涨,7月中芯国际在各方面的保驾护航下火速通关上市,显然都是决策层所乐意看到的。

有些保守的投资者会说,现在的芯片股不都是市梦率了吗?

难道还能继续涨?

我就不信了,未来要跌起来,看你死多惨……

君临认为,你们说的都对,芯片股贵,未来会价值回归,这些都是大概率的事情。

但,绝不是现在。

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决策层的蓝图里,需要有一个适当泡沫的资本市场来为 科技 企业的昂贵资本开支进行服务。

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从2013年就开始了。

只可惜,当时的执行层没有搞好,一场疯牛将美好的蓝图生生中断了几年。

如今,决策层正小心翼翼的重启蓝图。

在经济没有明显向好,新兴产业的龙头还没有真正壮大之前,再次制造疯牛自毁长城绝对是决策层不想看到的。

因此这一次,会更小心谨慎,避免重蹈覆辙。

我们也可以更有信心,期待着一场A股大慢牛的稳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