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金融类毕业论文选题理由

2.如何看待捍卫产油国权益的战略联盟?

3.为什么现在的油会那么紧张?什么时候会好转?

4.油价最高是哪一年

5.为什么国际油价一直下跌,中国的石油价格一直上涨?

近20年的国际油价_近二十年国际油价走势如何

原油是基础性的大宗商品,涉及中下游众多的产业链。目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主要由纽约商业、洲际决定,亚太地区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原油基准价格。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五大石油生产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但在亚太石油定价体系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国内原油价格实质上是国际价格的“影子”。

我国推出原油期货的意义

作为一个在世界经济体系和石油市场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战略大国,我国推出原油期货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争取原油定价权,增强国际竞争力

由于亚太地区还没有权威的原油基准价格,“亚洲升水”使我国进口原油每年要多支出约20亿美元。近二十年来,因为中国等亚洲国家无定价权,在不考虑运费差别的情况下,亚洲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对中东石油生产国支付的价格,比从同地区进口原油的欧美国家的价格每桶要高出1—1.5美元。

亚太范围来看,近年各国对亚太石油定价中心的争夺日益激烈,我国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亚洲最大的两个能源期货市场是日本石油期货市场和新加坡石油期货市场。我国大庆生产的原油挂靠印尼米纳斯原油(Minas)定价,胜利、大港原油挂靠印尼辛塔中质原油(Cinta)定价,渤海原油挂靠印尼杜里原油(Duri)定价。推出原油期货,无疑将有助于中国争夺国际定价权,稳定国内经济运行。

二、为石油石化及相关企业提供保值避险工具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目前进口占比超过55%,进口原油的保值和价格锁定需求显得十分强烈。根据我国入世协议,外国企业获得与国内石油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外国企业带着价格制定优先权和石油套期保值的双重优势进入国内石油市场。如国内企业无法通过石油期货交易进行避险,就会处于更加被动和不利的境地。其他的石油石化企业,比如一些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中没有定价权,急需在原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锁定生产经营成本或预期利润,增强抵御市场价格风险的能力。

三、促进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

我国现行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油价形成机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调价时间的滞后性。国内油价变化比国际油价滞后,不仅与市场当时的实际情况不一致,而且在接轨价格十分透明的情况下,市场参与者的投机倾向十分明显,不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二是价格接轨的简单机械性,没有考虑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及消费季节等方面的差异,难以反映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真实供求状况。期货市场则是一个公开、集中、统一以及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能够形成直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石油价格。

四、作为国家对石油市场调控的手段

现代石油市场是一个由现货市场、现货远期市场和期货市场三部分共同组成的完整市场体系,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各有不同。如果推出石油期货,国家对石油市场的宏观调控可以通过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同时进行,不仅多了一个手段,也增加了灵活性。同时,原油期货的推出将成为加快产业优胜劣汰进程的利器。具有一定规模、管理先进的技术型企业能够依托人力、物力、财力优势,利用期货市场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不断做大做强,进而实现行业整体的结构性优化,并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过渡。

五、协助完成石油战略储备,维护国家石油安全

石油战略储备是一个国家能源安全体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不储存足够的石油,一旦石油通道或者石油供应发生问题,比如在霍尔木兹海峡发生战争,大量的石油供应就会被切断。推出石油期货交易,一方面利用期货的保证金制度,帮助企业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预买预卖,建立起稳定的远期供销关系,可以相对减少企业的石油现货库存和资金占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货石油储备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保税交割”上市原油期货,国际石油贸易商会在中国建立交割仓库以储存石油,大量石油将被运输和储存在中国,形成的社会储备,从而利用国际资金帮助我国储备石油。

国内原油期货上市许加快步伐

即将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登陆的原油期货上市日期渐近,作为国际化交易品种,汇兑等相关细节问题进展如何?会不会成为最后的“拦路石”?

原油期货作为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突破口”,境内外资金在此进行套利和对冲,对汇率市场化和波动非常敏感,在人民币自由兑换未实现、外汇期货尚缺席的背景下,原油期货上市须加快清障。

国际金融类毕业论文选题理由

6月28日24时,国内成品油新一轮调价窗口开启。在经历了3个来月的调价搁浅后,国内油价将迎来2020年首次上涨。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信息,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0年6月28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120元和110元。

记者帮您算了一笔账,折合成升价后,92#汽油每升上调0.09元,0#柴油每升上调0.09元。以油箱容量50L的普通私家车计算,加满一箱油将多花4.5元左右。

按照2016年出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根据国际原油价格变化,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成品油价格机制设定了调控上下限,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40美元,即当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提或少提;低于40美元时,最高零售价格不再下调;当国际油价在40-130美元/桶之间运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正常调整,该涨就涨,该降就降。

油价上一次调整发生在3月17日24时,由于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大幅降低了1015元和5元。此后,由于国际油价平均水平已跌破每桶40美元的调控下限,自3月31日24时起,按照机制,国内汽、柴油价格连续6次未做调整。

本次调价是油价调整“六连停”后迎来的首次上调,也是年内首次上调。调价后,2020年国内成品油调价呈现出“一涨三跌八搁浅”的格局,年内汽油累计跌幅为1730元/吨,柴油累计跌幅1670元/吨。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时隔三个月,国际油价再次站上每桶40美元。其中,本轮成品油调价周期内(6月11日—6月27日),伦敦布伦特油价最高为每桶43.08美元,平均为每桶40.87美元。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认为,今年1—4月,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导致用油需求锐减、仓储库容极度短缺,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至近二十年来低位。

其中,4月20日纽约WTI原油5月合约临近交割前甚至跌至每桶-37.63美元的负值。极低油价给沙特、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带来沉重压力,并促使各方达成新一轮历史性最大力度减产协议。随着5月OPEC+正式推进减产,美国等产油国在低油价下产量也出现下降,以及更多海外国家放宽疫情管制,需求预期得到改善,国际油价逐步回升。目前,伦敦布伦特和纽约WTI油价升至每桶41美元和39美元的水平。

隆众资讯分析师李春艳表示,本轮调价周期内变化率先降后升,主要影响因素有几个方面:

一是美联储宣布在2020年之前将利率降至接近0的低位,美元汇率遭遇重挫;

二是美国部分地区疫情新增确诊人数再度增长,市场担忧海外疫情仍有二次爆发的可能性;

三是国际能源署预计,未来6个月内全球原油库存有望迅速减少,且将2020年全球原油需求预测上调近50万桶/日;

四是OPEC与非OPEC产油国继续积极推进减产,5月的整体减产执行率为87%,同时此前减产执行欠佳的伊拉克和科威特已经提交补偿,供应端收缩预期仍在延续。

* 油价后续走势将受两方面影响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预计,肺炎疫情防控和OPEC+减产情况是影响后续油价走势的关键。

一方面,美国、拉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新增确诊病例不断增加,引发了市场对疫情二次爆发的担忧。库存压力也持续存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保持了五个月的上升势头,增至5.41亿桶的纪录高位。

另一方面,根据减产协议,5—7月减产幅度为0万桶/日。市场关心该组织减产执行情况和7月中旬将召开的会议,OPEC+将商讨是否延长当前减产幅度至8月份。此外,油价回升至每桶40美元上方,可能促使美国页岩油再度增产,各产油国矛盾将加剧。

下一次调价窗口将在2020年7月10日24时开启。隆众资讯分析师李彦认为,近期国际油价延续高位震荡态势,预计下一轮调价上调的可能性较大。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张瑾怡认为,下一周期来看,原油市场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面临回调压力但整体空间有限,因此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上涨力度有限,预计下轮成品油零售限价上调或搁浅概率并存。

新闻来源:人民网汽车

如何看待捍卫产油国权益的战略联盟?

这是2个资料,网上找的,这东西没人会写,你修改修改,我看就行了

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趋于上升。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和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5%。世界经济在去年第三、四两个季度和今年第一个季度连续三个季度达到5%的年增长率后,今年第二季度的增长率回落到2?5%。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在进入今年第二季度后同时放缓。按年率计算,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从今年第一季度的 4?5%下降到第二季度的2?8%。不过,由于消费支出在7月份之后重新出现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年美国经济仍表示谨慎乐观,预计全年将达 4?3%。日本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年率均达到了6%,但今年第二季度跌至1?7%,重新唤起人们对日本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复苏的忧虑。欧元区今年上半年的年增长率达到2?3%,尽管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的消费支出、出口需求等均停滞不前。世界经济中的另一个积极动向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避免了硬着陆,在初步抑制了经济过热现象的同时仍保持快速发展;加拿大、印度、俄罗斯等经济增长亦很强劲。总体而言,世界经济这一轮复苏仍有望持续。与此同时,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的作用也在趋于上升,其中比较显著的问题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对战略性的争夺引发恶性竞争迹象,贸易保护主义上扬。

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尽管世界经济经过结构性改革,对石油危机的吸收能力比20多年前的大为提高,但国际原油价格的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的抑制作用和通胀压力仍不容忽视。不仅如此,世界各国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力很不均衡。经过 30多年的努力,发达经济体由于替代能源、低能耗的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抵御高油价冲击的能力相对较高。而新兴工业国家如中国、韩国等严重依赖制造业的经济,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的敏感性则比发达国家高得多。由于新兴工业国家当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与日俱增,高油价的冲击如转变为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将是沉重打击。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需求上升是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直接拉动因素,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来对石油、原材料的需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经济层面的供求关系并非解释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及其对世界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惟一因素。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还来自国际战略因素。某些国际势力对于一些国家的迅速发展怀有不健康的心态,试图通过控制世界战略性维护自身地位,制约他国的发展。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加强对中东石油的控制。日本在中俄石油合作问题上搅局,亦有长远的战略考虑。这些因素对国际能源价格的走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加剧了石油产地如中东地区的动荡,直接影响国际石油的实际供给和市场对国际能源供求关系的心理预期,推动国际油价走高。其二,妨碍国际能源合作实现共赢格局,容易在国际战略问题上引发恶性竞争,不利于世界的共同发展。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是当前世界经济中的又一不健康因素。近来世界反倾销浪潮高涨。中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并继续在人民币币值问题上承受压力。贸易保护主义在西班牙还酿成针对中国的焚鞋和运动。日益增多的国际经济摩擦折射出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政治和社会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商品和服务在各国之间的交换,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的政策。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国际贸易理论还研究经济增长、技术变动与贸易的相互影响,从动态上分析国际贸易变动的原因与结果。

从经济学说史上看,国际贸易理论可追溯到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重商主义学说。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斯密与李嘉图的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二十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配置”或“禀赋”的贸易学说。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模型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的规模报酬仍然不变。他们的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结构变化,在赫克歇尔—俄林体系中徘徊多年的国际贸易理论又活跃起来,一部分经济学家开始用新的方法来研究贸易的原因和结果,研究新的贸易结构与贸易政策,创立了一系列新的学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些学说已逐渐成熟。其中一部分已被编入教科书,另外部分仍在继续讨论之中,仍是贸易的前沿论题,本文将简要地介绍这些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并阐述其对我国贸易政策的意义。

一、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和相同产业之间的贸易

为贸易原因提出新解释的主要是从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主要的贡献者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这一理论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战后增长迅速的工业国之间的和相同产业之间的贸易。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1)a〕的发展是建立在两个与以往理论不同的设上:(1)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2)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

具体讲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企业面对的是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所面向的只是国内的需求。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有限,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国内需求加上国外需求,企业生产就可以增加。由于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产量的增加反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增加了竞争能力。

由于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囊括一行业的全部产品,从而使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必然。但具体哪一国集中生产哪一种产品,则没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自然(竞争)产生,也可以协议分工。但这种发达国家之间工业产品“双向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

二、国际贸易、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关系来进行。在经济学文献中,虽然已有许多理论阐述了技术在贸易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是最新一系列的研究则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不仅讨论技术对贸易的影响,也分析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把技术变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经济增长等结合起来研究,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前沿课题。

国际贸易理论的这一新发展的背景也与战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有关。在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理论说明了当前“北北贸易”和同类产品之间贸易的原因之后,人们自然就会进一步探讨。为什么会有规模经济?产业的规模经济和国际分工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说技术的差异与发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那么,技术又是怎样产生、发展、传递的?技术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关系又是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国际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学者们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增长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学的研究中,关于国际贸易、技术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文章很多。从其理论渊源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沿着李嘉图的模型,仍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但从动态角度分析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各国水平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不仅研究技术怎样影响贸易和增长,同时把技术发展作为科研、投资、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一种结果,研究技术变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间的关系。

1.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贸易与增长理论

(1)技术差异所形成的贸易模式

除了“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贸易学说外,技术作为外生变量上的差异亦被用来说明发达工业国家之间和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马库森和斯文森(Makusen and Svenson,1985)在他们的研究中设两国的配置比例和需求偏好都是相同的。产品生产需用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但不具有规模经济。但如果两国在生产技术上有某种细微的差别,劳动生产率就会略有不同。在两国的贸易中,各国都会出口其要素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

戴维斯(Dis)在他1994年的研究中也设两个国家两种产业。其中第一种产业只生产一种产品,而第二种产业生产两种不可完全替代的产品。设其中一国在第二种产业的生产中与国外略有技术上的不同,在其中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比别国略胜一筹。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要素价格的相等会使该国生产和出口这种产品,而别国则会生产出口另一种产品。

马库森、斯文森和戴维斯的研究说明,即使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技术上的差异亦可引起同行业产品之间(intra—industry)的贸易。

(2)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的影响

克鲁格曼1986年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在他的模型中,他设有两类国家: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发达国家)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中国家),产品亦分为两类:技术密集型产品与非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些设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有些相似,它的发展在于:如技术变动了(而不管为什么会变动),会对各国的贸易模式和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这种技术进步发生在发达国家,则结果是没有坏处。第一,对发达国家来讲,它技术更高了,产品更先进了,由于本来就在技术上领先,更新的技术的产生并不面临什么竞争,也不威胁别国,别国也威胁不了它,所以技术进步对它有好处。第二,对落后国家也没坏处,因为技术差距拉大了,给后进国家更大的空间来发展和赶超。所以技术进步发生在先进国家对这两类国家均有利。对先进国家唯一的不利之处是对一些本来就有技术优势的产品,技术进步和生产出口能力的提高,有可能使这些产品的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有可能变得不利。

如技术进步发生在后进国家呢?克鲁格曼认为结果是缩小了两类国家之间的差距,对原来先进国家是一种竞争,对他们不利。后进国家会因为自己有能力生产这类产品而减少进口,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是使该类产品价格的下降,对先进国不利,二是如果这种产品需要密集使用后进国本来就稀缺的,那么对后进国来说也不利。

2.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贸易与增长理论

贸易理论的另外一方面发展是将技术视为内生变量来分析,研究技术变动的原因,也研究技术的进步作为生产和贸易的结果对贸易模式与社会的影响。技术变动有两种源泉,一种是被动的,不是经过专门研究开发出来的,而是从看中、干中学会的,是通过经济行为学来的,这叫“干中学”(learningby doing)。这里所说的技术不光是生产技术,还包括管理知识。另外一种是主动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这种技术变动是一种革新(innovation)。技术革新一般是研究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的结果。

(1)“技术外溢”(Spillovers)与“干中学”(Learing—by—Doing)

所谓技术变动或技术进步并非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发明。在许多情况下,所谓技术进步只是学到了别人已有的先进技术。这种学习过程有时并非是最初的目的,而是在从事生产或其他经济行为时自然产生的副产品。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也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被称为技术“外溢”(Spillovers)。不管什么技术,都有一个外溢的过程。“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的。技术外溢,又可分国际、国内、行业间和行业内几种不同情况。

a)国际技术外溢

国际技术外溢指的是技术通过直接或间接(如通过贸易)的途径传播到了别的国家,从而使别国的生产者也逐渐掌握了这些技术。

为了说明技术在国际间的外溢,我们设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各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X和Y。在两国没有贸易时,各国的生产是由本国的生产技术和配置决定的,A国有生产X的比较优势,B国则有生产Y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理论,A国会专门从事X的生产和出口,B国则专门生产和出口产品Y。这是贸易发生后的最初均衡。

现在我们再进一步设技术是无法垄断的,可以通过商品贸易“外溢”到别国。贸易的结果,AB两国的生产者都掌握了彼此的生产技术并有可能对本国的生产进行调整。这种国际范围内的技术外溢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情况是,A国本来有生产商品X的比较优势,但B国生产X的技术更先进,有绝对优势。A国引进了B国生产商品X的技术,提高了本来就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率。这种结果发挥了本国上的比较优势,有利于A国的长期增长。另外,商品X本来就是B国相对短项,在两国实行分工和贸易后便不再生产。A国多生产X可以使B国的进口价格下降,也有利于B国。这种技术的外溢使原来由“比较优势”决定的贸易模式变成了由“绝对优势”决定。技术外溢的结果,两国都从中受益。

但是如果B国生产商品Y的技术比A国先进,A国从B国中学到这种技术并用此来改进发展其本来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Y。对A国来说,这种技术引进的结果是一种进口替代型增长,但对B国来说则是一种威胁和竞争。如果A国生产Y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的,对A国的长期发展也不一定有利。贸易和技术外溢有可能将发展引入“错误”方向,使两国的长期发展速度都受影响(参见Yanagawa,1993)。

b)国内的技术外溢

国内技术外溢指的是技术在本国范围内的传播。由于地理、语言、文化等原因,国内技术外溢比学习外国技术更快。

八十年代后期,克鲁格曼和卢卡斯(Lucas)分别讨论了国内技术外溢的问题。在克鲁格曼(1987)的模型中,他设有两个国家A和B,生产一系列产品。其中任何一国会在一些产品的生产技术中有最初的领先地位。尽管技术可以在国际间传播,但本国内的技术外溢会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较快的国内技术外溢过程,该国原先的领先的行业会有加速发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较优势会增强,“国内技术外溢”也会使别国在他们原来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更有领先地位,技术的国内传播使各国的差异扩大。

卢卡斯(1988)的模型与克鲁格曼有些相似,只是他设一系列国家,生产两种产品:X和Y。各国的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相同,但对两种产品的技术知识的最初掌握程度不同。一些国家生产X,另一些国家生产Y,形成最初的国际分工。由于技术在国内的外溢,生产X和生产Y的国家都会在各自的专业生产中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各国对两种产品技术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一般情况下,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很难改变,除非产品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跟不上产品价格下降的速度,改变原先国际分工的地位,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向另一种产品生产的,也只能是那些原来就在边缘上的国家(marginal country)。

克鲁格曼和卢卡斯的分析说明:一个国家最初的比较优势、产业选择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可能与它本国的技术知识和配置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偶然的因素,但最初的产业结构一旦形成之后,国内生产技术的外溢使得一国在这些产业中的生产率比别国提高的更快,会使该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更加巩固。这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擅长于一些行业,而另外一些国家擅长于另外一些行业,这与国内的技术外溢是有关系的。而且,一旦形成了某种生产格局,改变是不容易的,因为产业规模与国内的技术外溢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要成本增长的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就会有利可图而继续存在。历史在决定一国长期的生产和贸易模式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c)行业间与行业内的技术外溢

技术外溢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行业之间(inter—industry)和同行业之内,许多行业虽然产品不同,但所用的有许多是相同的,如何提高要素生产率对各行业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另外,这里的“技术”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生产方式,也包括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因此,一个行业拥有的技术优势也可能外溢到别的行业,使别的行业的生产率也有所提高,并对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1)c〕

同一行业内也可能有不同的产业集团(industry clusters),各集团生产类似产品但生产技术不会完全相同。与国外类似的产业集团相比,生产上也会有不同的优势。国际贸易以及由此产生的竞争和技术外溢会缩短各产业集团的技术差距。

(2)发展研究(R&D)与技术创新(Innovation)

技术变动的另一个来源是技术创新,它是一种投资、开发与研究的结果。新技术的开发主要表现在:a)提高要素生产率,用有限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保证产量的情况下,使用更少的;b)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

技术创新或开发型技术进步可以在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中出现。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一个最终产品可以由一个企业变成许多个企业来生产。同一企业中也可分为许多部门,每个部门只生产产品的一个零部件。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每个部门只集中于一个小范围的大规模生产,而在这个具体的零部件生产中,企业有可能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得利润。换句话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利润不再只是从最终产品中获得,每个生产环节都独立出来,都有获得利润的可能性。对利润的追逐使生产的每个环节上都有改进技术的动力。

开发型技术进步也常常是在对新产品的研制中获得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或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产生出新技术。

与“干中学”不同,技术创新或开发型技术进步是需要大量投资和研究的,因此,只有在保证这些投资能够获利的条件下,企业才会去研制新技术。因此,一国能否获得大幅度的开发型技术进步,需要两个必要条件:(1)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没有保护的话,企业开发新产品所冒的风险与其收益不对称,也就没动力去投资、研究。(2)要鼓励对科研的投资。干中学虽然也能提高技术,但毕竟有局限性,毕竟只能缩短与先进技术的差距,一个国家要想技术上领先,就必须有开发型的技术进步,但开发型技术进步是需要有法律和投资来保证的。

国际贸易与开发型技术变动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仅通过国际市场的竞争迫使各国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也通过国际技术外溢给各国互相启发的机会。新技术的开发不再只是个别国家的行为,而成为各国的共同努力。这里边也有一个技术开发的规模经济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贸易和技术的国际流动可以使开发研究形成“规模经济”而降低各国的科研开发成本。一项新技术从一国开始后,另一国可以马上引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不应重复同样一个过程。当然,这样做需要许多政治条件和技术条件,但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这是一种配置的最优方式。

另一方面,技术革新也会影响贸易模式。在技术作为外生变

为什么现在的油会那么紧张?什么时候会好转?

欧佩克——捍卫产油国权益的战略联盟

欧佩克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1eum Exporting Countries,英文简称“OPEC”)的简称,是亚非拉主要产油国为反对西方石油垄断资本控制,维护民族权益,于1960年9月在巴格达发起成立的国际专业性组织,拥有世界大部分石油,在世界石油市场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历史上两次石油危机和20世纪90年代末油价大幅波动,都是由该组织(或其成员国)引发的。

自1960年9月14日成立以来的40多年,OPEC在稳定国际石油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成员国存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兴趣各异,但OPEC成功地将成员国团结在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地实现着OPEC“合作、稳定”的发展宗旨。虽然近年来OPEC的地位有所下滑,但在目前及未来一二十年,它都仍是影响国际石油供应与油价稳定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20世纪60—70年代是OPEC的发展巩固时期。许多大型国家石油公司的建立逐渐取代了西方大石油公司对石油生产的控制,使OPEC在国际石油定价中的作用日益增大。80年代和90年代,受到来自石油需求和供应两方面的压力,OPEC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尽管石油市场份额起伏不定,油价下跌,但OPEC仍努力稳定市场,保持其成员国的石油收入。1986年及以后的数年,OPEC出现的重大决定性的政策变化是放弃了固定价格,转而用一种对其增加市场份额更为有利的方法,以重新建立它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地位。尽管竞争仍在不断加剧,但这种政策的转变使OPEC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石油供应量和市场份额都出现回升。

20世纪90年代,更加平衡发展的油价和OPEC对石油产量的管理,都为后来世界石油市场状况的改善作出了贡献。19年11月,由于亚洲金融危机造成需求下降以及消费国的暖冬气候和库存水平高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开始下滑,一直持续到1999年3月,此间OPEC国家损失了大量的石油收入,被迫削减支出。与此同时,国际石油公司掀起了兼并、收购和削减成本的浪潮,从而也削减了他们的投资。油价下跌不仅损害了OPEC和国际石油公司的利益,同时也波及石油消费国。1998年,OPEC和非OPEC国家实施了两轮减产,但仍然没能恢复市场稳定。直到1999年3月,OPEC与非OPEC(包括墨西哥、挪威、阿曼和俄罗斯)协议分别减产之后,油价开始回升。这个协议对波动的石油市场的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得OPEC的7种石油一揽子价格从1998年12月的9.69美元/桶上升到1999年底的24.8美元/桶,从而通过有效的供应管理达到市场的再平衡。为了控制过高的油价,同时也为了防止油价下滑,2000年OPEC 3次减产。这些行动再一次证明,OPEC有能力在困难时期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全世界的经济利益,在稳定石油市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OPEC占世界石油储量的比例

OPEC的网址是:://.opec.org。

油价最高是哪一年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主要的不是石油稀缺,目前探明的石油可供全世界再用50年(增长率已算进里面),而且以后逐渐也会探出新油田。本人观点主要原是石油产量大国成立了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垄断了全世界大部分的石油,随着美圆进一步的贬值,石油价格便会一点点跟涨。但像前段时间那样的猛涨至96美元是偶然因素,可能跟国际上某些热钱投机有关,这是金融方面的问题了。美国这二十年来对中东的战争就是企图控制中东石油产业,打击石油输出垄断对全世界来说应该都是有好处的(尽管从环保、可持续发展角度不鼓励过分消耗石油)。

国内成品油价跟国际石油价格因素关系比较大,但国际石油价格不是唯一因素。国内成品油主要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大集团垄断,都是国企,本来都是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第一位的,但实质上这几个垄断集团性质如何大家有目共睹。每次国际油价上升的时候,石油集团便会制造柴油、汽油供应紧张甚至油荒,同时囤货,待价而沽,等待发改委宣布涨价。表面上制造牺牲自己利益,如何如何紧急调运成品油,小动作何其多,就是不售油!实质几大石油集团的股票价格不断飙升,每年都是国家财税大户。

总之油多的很,就是钱的问题,放心吧,等油价涨定了,油的供应就不会紧张了,它们每年还大量出口呢,你担心没油用?最近物价都上涨了,人民币不值钱了,所以它涨是没办法的了

为什么国际油价一直下跌,中国的石油价格一直上涨?

油价最高是哪一年

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全球石油最高价格是2008年,石油作为世界最关键的战略和基础原料,其价格调整遭受许多要素的左右,如供需、清算货币汇率、国际局势、经济发展市场前景、气候问题及其股票市场行情等。不一样国家和结构的代表针对油价问题的观点矛盾比较大。

以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代表的产油国和发达国家觉得,当今国际性石油价格与供求股票基本面不相干,彻底是市场蹭热点而致。石油输出国组织理事长艾尔-巴德里觉得活跃性的投机个人行为才算是推升油价的背后“黑火”,石油市场并不会有供货紧缺问题,并且现阶段53天的石油贮备水准足够应收夏天能源供应的升高。

而以国际能源机构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代表则觉得,发达国家持续增多的要求,是造成油价持续高涨的首要缘故,石油输出国组织应当提升石油生产制造。研究近期油价高新企业的缘故,大家觉得金融业要素超出了产品要素。因为美金是原油交易的关键结算货币,美元下跌、金融危机、股市大跌刺激性投机资产进到包含期货以内的产品市场,推升油价。

从要求看,在历史上产生的三次石油困境,使油价短时间各自增涨了250%、160%、200%,尤其是前2次困境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要危害,造成国际性的经济萧条,也遏制了石油要求。而这一次油价疯涨的功效比较有限,全球经济没有因油价过高而发生显著的衰落,全世界石油要求也依然强悍,尤其是产油国本身需要的增加也变成油价走高的主要关键。依据英国石油公司全新的2008世界能源数据统计,中东地域的石油消费市场提高4.4%,远远地超出亚太地域2.3%的增加量。

国际油价最高点在哪一年

世界原油最高价格是2008年

二、油价上涨的原因分析

石油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和基础原材料,其价格波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左右,如供求、结算货币汇率、地缘政治、经济前景、气候变化以及股市行情等。不同国家和机构的代表对于油价问题的看法分歧较大。以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代表的产油国和发展中国家认为,当前国际石油价格与供需基本面无关,完全是市场炒作所致。石油输出国组织秘书长艾尔-巴德里认为活跃的投机行为才是推高油价的幕后“黑手”,石油市场并不存在供应短缺问题,而且目前53天的原油储备水平足以应付夏季能源需求的上升。而以国际能源机构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代表则认为,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加的需求,是导致油价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石油输出国组织应该增加石油生产。探究近来油价高企的原因,我们认为金融因素超过了商品因素。由于美元是原油交易的主要结算货币,美元贬值、次贷危机、股市下跌刺激投机资金进入包括原油期货在内的商品市场,推高油价。

投机基金的大肆炒作是油价上涨最直接的推动因素

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投机基金的投机交易是引起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和剧烈波动的重要原因,原油价格与以市场投机为目的的非商业持仓量、基金净多头头寸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了0.89和0.81。因此,正是期货市场的金融杠杆效应增加了对冲基金的能量,不同基金之间的做多、做空造成石油价格走势远远偏离供求关系。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调查显示,目前原油价格中的60%是由纯粹的投机因素造成。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石油期货炒作只占当时石油期货市场总量的29%,而今天却已大幅上升到71%。尤其是从2003年起,期货市场的整体商品指数投机资金由130亿美元,上升到目前的2600亿美元,升幅2000%,比2007年年初高出60%;仅今年前52个交易日,新流入商品市场的投机资金就高达550亿美元;炒家拥有的石油期货合同,从714手暴涨到今天的300万手,上升了4200倍左右。自2004年以来,进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基金数量由4000多家增加到8500家;其中,共有595个对冲基金在进行石油交易,比三年前增加逾3倍。在纽约商品进行的石油期货和实货交易的规模对比,从2003年的6比1到今天的18比1,四年增加两倍。如果将伦敦和新加坡期货、不受监管的洲际以及柜台交易、指数交易和衍生品计算在内,这个比例还要提高。石油期货市场的正常运作受到各种漏洞的干扰,出现不受限制和难以觉察的投机,远远超出健康的旨在提供流动性的水平,造成具有破坏性的价格扭曲。

美国议会和相关机构已经意识到投机基金对油价的操纵,油价的不断高涨也对美国经济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因而不得不对此展开调查并取相应的监管措施。5月26日,根据美国国会的指令,CFTC宣布对原油期货市场展开全面调查,以厘清国际油价是否被操纵。调查初步显示,投机基金通过三条可能的路径操纵国际油价:首先,指数基金、养老基金及一些主权基金通过交易量占25%的场外市场来撬动整个国际原油价格,操纵国际石油价格;其次,通过普氏能源资讯这一全球著名的私人石油信息提供商进行报价来操纵国际油价;最后,部分参股石油公司的大投行凭借其在华尔街的影响力发布利多的研究报告,从而拉抬国际油价。CFTC还在研究取相应的监管措施。6月10日,CFTC成立了咨询小组,包括能源产业人士和官员及市场主要参与者——雷曼兄弟、高盛、美林等投资银行,讨论一些美国议员提出的方案,即CFTC严格约束原油期货头寸限制的豁免权利,对于保值者给予此豁免权;但是对于单纯的投机者不给予豁免权,希望限制投机者对原油价格的炒作。

美元持续贬值是本次油价上涨的推动因素

从2002年以来,美元累积贬值已超过50%。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先后七次降息以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美元兑欧元等主要货币汇率持续下跌,大量资金从美国股市、债市中流出,流入石油等商品市场寻求保值增值,助推油价上涨。2007年国际油价累计上涨9.3%,而同期美元兑欧元贬值9.1%,两者相关性很强。今年以来美元贬值对油价的影响有所减弱,但仍存在较大相关性。以6月为例,当月有4个交易日的油价波动缘于美国经济因素,美元走软对油价形成4.6美元的提升作用。

地缘政治加深市场对原油供应稳定性的担忧

围绕石油的局部战争和恐怖主义从来没有停止过。美国占领伊拉克并没有给伊带来全面和平,至今伊拉克国内局势依然动荡,石油生产充满不确定性;同时,伊朗核问题引发紧张局面,沙特石油管道受到恐怖主义活动威胁,尼日利亚等主要产油地区冲突不断,更加加剧了市场对局部供应中断的担忧,从而给予投机基金很好的炒作题材。6月份,尼日利亚石油工人罢工对油价形成4.4美元的提升作用;以色列针对伊朗核设施打击的军演及言论,再次点燃了市场对伊朗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的担忧,油价由此提升近8美元。

产油国自身需求大增

从需求看,历史上发生的三次石油危机,使油价在短期内分别上涨了250%、160%、200%,特别是前两次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也抑制了石油需求。而这一次油价暴涨的作用有限,世界经济没有因油价过高而出现明显的衰退,全球石油需求也仍然强劲,特别是产油国自身需求的增长也成为油价走高的重要推手。根据英国石油公司最新的2008世界能源统计数据,中东地区的石油消费需求增长4.4%,远远超过亚太地区2.3%的增量。

猪肉价格大幅下降

主要是因为养猪太多,进口猪肉太多,供求对比,相关产品价格,饲料价格等。都是导致猪肉没落的原因。

各地养猪户受多种因素影响。

当猪育肥基本完成时,进入猪育肥阶段。目前各地仔猪供应严重不足,导致仔猪价格飞涨,已经到了普通养猪户无法接受的程度。如果大量补猪,养猪的价值就丧失了,利润空间被压得太窄,让人无法接受现实。

于是,各地养猪户逐渐停止养猪,养猪的重点从养猪转向养猪育肥。这必然导致育肥猪逐渐增多,生猪屠宰势在必行。另外,各地猪价总体趋势是下行的。猪育肥后,前期出栏利润总是高于后期出栏利润。这样生猪存栏量逐渐增加,市场生猪供应充足,生猪价格开始断崖式下跌。

可以替代足够的猪肉制品。

由于猪肉价格飙升,许多消费者转向牛肉、羊肉、鸡肉等。,可以替代猪肉,导致牛、羊、鸡的数量大幅增加。目前其他畜禽产品供应还是比较充足的,价格也没有比过去大幅上涨。从替代效应分析,间接导致猪价下降。

综上所述,猪价一跌再跌。对于消费者来说,很快就会买到相对便宜的猪肉,这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对于养殖户来说,不必过于担心猪价的下跌,因为在生猪产能恢复之前,猪价很难大幅下跌,如果下跌过多,也不利于生猪产能的恢复。

目前市场生猪供不应求,导致猪价下跌,但这并不代表市场不缺猪肉,只是高价猪肉抑制了消费。就目前生猪存栏量而言,市场缺猪仍是不争的事实。只要生猪产能不过剩,猪价就不会出现系统性下跌,生猪养殖的利润依然可观。

猪价跌了这么多,为什么还在跌?

但是第一阶段的大猪和第二育肥阶段的牛猪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存在,不能再养了,只能亏本卖。

第二,屠宰企业和中国贸易商为了保证经营利润,仍然存在一些压低价格的行为。

三是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并有扩大趋势。

92号汽油油价历史记录

上海92号汽油最高价位是8.33元发生在2012年。92号汽油8.33元,95号为8.87元,为历史最高。2012年3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上调国内汽柴油价格600元/吨,国内各地93号汽油零售价基本都已超过8元/升,创下了历史新高。

从破七到破八,仅用了一年多。油价的涨幅已经大大超越物价指数的涨幅。2012年11月左右。油价一度达到8.06元。

汽油规定指标

《车用汽油》首次规定了密度指标,其值为20℃时720~775kg/m3,以进一步保证车辆燃油经济性相对稳定。与GB17930—2011相比较,最主要变化可以概括为“三减、二调、一增加”。

“三减”是指将硫质量分数指标限值由第四阶段的50μg/g降为10μg/g,降低了80%;将锰质量浓度指标限值由第四阶段的8mg/L降低为2mg/L,禁止人为加入含锰添加剂;将烯烃含量由第四阶段的28%降低到24%。

“二调”是指调整蒸汽压和牌号。其中,冬季蒸气压下限由第四阶段的42kPa提高到45kPa,夏季蒸气压上限由第四阶段的68kPa降低为65kPa,并规定广东、广西和海南全年执行夏季蒸气压。同时,考虑到第五阶段车用汽油。

由于降硫、禁锰引起的辛烷值减少,以及国内高辛烷值不足情况,结合炼油工业实际,该标准将车用汽油牌号由90号、93号、号分别调整为89号、92号、95号。

中国历年油价

油价最低是2019年

92汽油历史最低时间是19年。国内油价近二十年历史最低价是3.06元一升。最高的时候,发生在2012年。2012年3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上调国内汽柴油价格600元/

由于国内油价调整与国际油价调整的时间差,油价调整存在滞后现象。国内油价根据22个工作日内布伦特、迪拜和辛塔原油在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进行调整。如果这三个地方的原油平均价格上涨超过4%,可以考虑向上调整。如果下降超过4%,可以考虑向下调整,导致不同步调整。

石油是化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化石能源是一种不可再生。中国的石油储备实际上并不丰富。因此,从国家角度来看,减少石油这一战略的消耗,对确保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这种产品,市场调节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并非所有的国际原油都能提炼成汽油和柴油。事实上,我们必须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国际油价。它的目标是国际原油价格。什么是原油,它是提炼汽油的原料,我们通常称之为石油。在炼油过程中,汽油是炼油的衍生产品。根据市场公开数据,国内汽油精炼水平的精炼油率约为60%,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左右。因此,在炼油过程中,这一损失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汽车尾气是近年来中国雾霾天气等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纯化石能源消耗几乎无法避免空气污染。然而,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降低到接近汽油汽车的水平。为了进一步鼓励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减少空气污染,将通过提高汽油价格形成汽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之间的巨大差价,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